到1200千米。受此影響,在開發“偵察炮彈”(因為是專門為主力艦炮戰準備的,所以“偵察炮彈”的開發設計工作不會早於主力艦,大批次生產則是2058年的事情)的時候,海軍並沒有考慮將其配備在護航戰艦上,而是像美國海軍那樣,用主力艦上的電磁炮發射,以獲得必要的射程,並且儘量降低開發難度。張雪峰在2057年底接手主力艦的開發工作之後,就對“偵察炮彈”的效能指標做出了新的要求,即必須可以由護航戰艦發射,而且射程不得低於主力艦主炮的最大射程。萬幸的是,在張雪峰接手的時候,電子裝置的小型化工作由向前邁進了好幾個級別,而且得益於天軍著重開發小型軍事衛星,海軍“偵察炮彈”的電子系統能夠做得更加精密,也就能夠騰出空間與質量,裝配推力更大、工作時間更久的火箭助推發動機,從而將“偵察炮彈”的射程提高到1500千米。
當然,沒有理由相信,早在1年多前,張雪峰就預見到了2059年初的海戰。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張雪峰變更“偵察炮彈”的技術與效能指標,要求把射程至少提高到1500千米的主要原因不是想充分利用護航戰艦,而是“秦”級主力艦的彈藥庫過於狹窄,而且改變主力艦的設計肯定要比改變“偵察炮彈”的設計簡便的多。更重要的是,從實際情況出發,在首先確保主力艦能夠及時服役的情況下,海軍司令部也不會批准任何改變主力艦基本設計與建造工作的提議。
客觀的講,張雪峰能夠這麼做,與共和國在電磁炮領域的雄厚基礎有絕對關係。
前面提到,受技術限制等多種原因影響,美國海軍為“長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