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數十次艦艇碰撞事故,其中絕大部分都是遭到跟蹤的大型戰艦與高速逼近、試圖到潛望鏡深度探查水面情況的潛艇發生的碰撞,這些碰撞的主因都是潛艇的被動聲納很難發現關閉了主推進器,而且由隨波控制系統操控的大型戰艦。也就是說,如果第一主力艦隊的指揮官願意,在入夜之後就能讓8艘“秦”級主力艦脫離編隊。雖然這麼做非常冒險,因為到天亮的時候,美軍偵察機就能再次派上用場,而沒有護航戰艦掩護的主力艦,不但容易遭到空中打擊,還更加容易遭到來自海面下的襲擊。但是在該海域附近有不少共和國海軍的艦隊與船隊,比如在北面不到500千米處,就是從那霸到塞班的主航線,而在這條航線上,隨時都有好幾支船隊與艦隊往返穿梭。如此一來,第一主力艦隊就有了更多的選擇,也有了用錯誤的資訊把美軍引上錯誤的道路的大好機會。
如果在2天前,這還算不了什麼。
不管怎麼說,美國情報機構已經證明,“秦”級上的新式電磁炮在制海作戰時的有效射程在1200千米左右,最遠不會超過1500千米、最近也在1000千米以上。因為“秦”級沒有配備其他遠端攻擊武器,所以只要將距離保持在1500千米以上,第51艦隊就不需要考慮來自8艘“秦”級主力艦的威脅。 雖然在第一主力艦隊中,還有與主力艦數量相等的防空巡洋艦、同樣多的多用途驅逐艦、以及多達16艘的反潛艦艇(其中8艘反潛驅逐艦,8艘反潛護衛艦),而且這些戰艦基本上都有能力攜帶射程超過3000千米的巡航導彈,但是從常理上推斷,這些戰艦的首要任務是掩護雌主力艦,因此攜帶的主要彈藥是區域防空導彈,而不是反艦導彈與巡航導彈。更重要的是,這些艦艇都在美軍偵察機的監視之下,只要發射導彈就會被發現,也就沒有可能對第51艦隊發起突然襲擊。
隨著第51艦隊進入馬里亞納群島以西海域,距離決戰戰場越來越近,美軍指揮官就不得不重點考慮來自8艘“秦”級主力艦的威脅。
當然,美軍指揮官對“長灘”級的效能還是有信心的。
作為主力艦,首選武器肯定是大口徑電磁炮。雖然8艘“長灘”級在完工之後沒有進行全面測試就交付給了美國海軍,而且在艦隊官兵到位之後就從新奧爾良出發,只在途徑波多黎各的時候,藉助龍卡多爾島(位於加勒比海西部,距離波多黎各大約1300千米)上的海軍靶場,測試了新型電磁炮的最大射程、以及各種彈藥在最大射程時的偏差率(即50%彈藥撒佈範圍的最小直徑)。雖然各項效能都達到了設計指標,部分還超過了設計指標,但是美軍指揮官(當時還不是第51艦隊)並不知道,這次費時費力的測試,讓艦隊在到達巴拿馬的時候,不得不花上幾個小時補充彈藥,正是這一耽擱,讓共和國天軍的小型偵察衛星發現了美軍艦隊的行蹤。
不管怎麼說,“長灘”級的主炮確實足夠優秀。按照美國海軍的設計指標,使用2000磅級彈藥的時候,最大射程不低於1500千米,有效射程則由實際情況決定,即在本艦單獨作戰的情況下,不低於 1000千米、在得到情報支援的情況下,則應超過1200千米,最好能夠達到1500千米。當然,這種被美軍命名為MK13ModeⅠ的電磁炮不是沒有缺點,而是有比較明顯的缺點,最顯著的就是不能靈活配備彈藥。按照美軍的設計指標,MK13ModeⅠ只有兩種級別的彈藥,一是2000磅級全裝彈、二是1000磅級半裝彈。兩者都有種不同型號的彈藥,即穿甲彈、半穿甲彈、高爆彈、集束子母彈與多用途非殺傷彈,而兩者的最大區別就是質量不同,其他各項效能指標都非常接近。為此,半裝彈還得使用特製的介面卡,才能正常發射,而使用半裝彈的主要原因不是增加射程,而是全裝彈的價格過於昂貴,而且在對付特定目標之外的大部分目標時威力過剩。當然,還有一個美國海軍不願意承認的理由,那就是受設計與材料影響, MK13ModeⅠ型電磁炮以最大功率發射炮彈的時候,加速器的工作壽命遠遠低於海軍的戰術指標,因此只能透過使用半裝彈來降低發射功率,提高加速器的工作壽命。由此帶來的另外一個嚴重後果就是,電磁炮的內彈道沒有得到最佳化,也就無法透過安裝口徑介面卡的方式來使用MK11與MK12(均為1000磅級海軍型電磁炮)的炮彈,必須按照新的標準生產信的彈藥,從而增添了後勤保障的難度,更加降低了彈藥的通用性,使得Mk13不太適合用來執行對地攻擊任務。
總而言之,作為主力艦的頭號、甚至是唯一主戰裝備,M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