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甚至經常不拿裴承毅的命令當回事,但是以蘇勁輝的為人,特別是蘇勁輝在大陸戰場上扮演的角色,只要這次作戰行動有他的份,就有理由相信,裴承毅至少利用了袁晨皓,即藉助陸軍在大陸戰場上的行動向法國等歐洲國家施加壓力,讓海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獲益。
實際情況也確實如此。
1月10日下午,法國當局就宣佈將新喀里多尼亞上的軍事設施與法國政府擁有的國有設施有償祖借給共和國。
幾乎同時,大陸戰場上,已經繞過莫斯科的共和國陸軍的2路大軍同時轉向,沒有繼續向斯模稜斯克挺進,而是在莫斯科東面的維亞濟馬會師。因為歐州軍團在2天之後才進入俄羅斯,並且派遣先頭部隊與共和國陸軍會師,所以共和國陸軍有足夠的時間勘察戰場,確定嚴格按照承諾,將佔領區的軍事分界線劃在克里姆林宮西牆西面的200千米處(這是共和國與歐盟達成的秘密協議中,對“大莫斯科地區”的準確定義。即以克里姆林宮的城牆為基線,向四周延伸200千米,“大莫斯科地區”由共和國佔領,並且由歐洲參與管轄,以西地區由歐洲佔領、以東地區則由共和國佔領),而不是等待歐洲軍團到了之後扯皮。更加重要的是,在共和國與歐盟的秘密協議中,只規定了雙方佔領區邊界線的南北延長線不得超過“大莫斯科的區”東西兩端頂點的經線,所以提前2天到達的共和國陸軍有時間向南北兩邊拓展佔領區,即儘可能的擴大佔領區。雖然在後來實際勘定佔領區邊界線的時候,共和國陸軍的戰線並沒當真,即共和國當局為了穩住歐盟,在佔領區劃界問題上做出重大讓步,但是共和國陸軍在這個時候的舉動絕對不是白費勁。設想一下,如果沒有這種具有侵略性的擴張行動,歐盟肯定會更加的肆無忌憚,也會更加的囂張跋扈,從而使共和國在戰爭期間做出更加重大的讓步,甚至交出整個莫斯科。
到這個時候,留給俄羅斯當局的也就只有最後的48個小時了。
1月11日,在莫斯科被合圍的情況下,俄羅斯當局宣佈戰敗,並且向集約集團聯軍與剛剛踏足俄羅斯的歐洲軍團投降。
要知道,歐洲軍團是在俄羅斯宣佈投降前30分鐘越過俄白邊境線的。
由此可知,俄羅斯當局一直撐到這個時候,就是不想僅向以共和國為首的集約集團聯軍投降,以免在投降後的安置上吃虧。不管怎麼說,只有向多個集團投降,才能讓俄羅斯在戰後的利益得到保障。
當然,同一天投降的,還有被趕到了俄白邊境地區的100多萬美軍!
從某種意義上講,歐盟要求共和國軍隊晚48小時發起進攻,不是為了能夠及時到達俄羅斯,而是要讓被困在莫斯科的美軍能夠從容撤退。換句話說,這是美國提出的要求,而且必須得到滿足,不然美軍就不會投降,俄羅斯當局也就不可能在受制於人的情況下,向共和國投降。
事實上,早在2059年12月份,美國當局就開始按計劃從俄羅斯撤軍。
根據美軍的一份檔案,僅在2059年12月31日之前,從俄羅斯撤走的美軍官兵就超過了40萬。有意思的是,在這40萬軍人中,除了一部分女性文職人員與駐俄羅斯的軍事外交人員之外,其他的都是主力戰鬥部隊的官兵,而且是實戰經驗豐富的官兵,原本應該得到優先照顧的非戰鬥人員反而沒有能夠走成。由此也看的出來,美國當局並不對俄羅斯抱任何指望,優先撤走主力戰鬥部隊才能保全美軍的戰鬥力。
到1月11日,也就是俄羅斯宣佈投降的時候,又有大約30萬美軍離開了俄羅斯。
可以說,這1個多月,美軍完成了橫跨大西洋的“敦刻爾克大撤退”。雖然因此儲存下來的近70萬主力部隊並沒給美國帶來最後的勝利,但是這次戰略大撤退產生的影響,特別是象徵意義對美軍官兵計程車氣與鬥志產生的影響,肯定不在敦刻爾克大撤退之下。如果從對戰爭的影響來看,這次戰略大撤退也算的上是一個重大的轉折點,即之前還認為能夠憑藉戰略優勢穩保不敗的美國軍民由此猛然認識到,所謂的戰略優勢只是水中花、鏡中月,不但不會給美國帶來勝利,反而會讓美國走向失敗。
事實上,大撤退之後,吏國當局就進行了廣泛宣傳。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從俄羅斯撤退的不是美軍,而是共和國軍隊。當然,在宣傳的時候,美國當局並沒提到,還有100多萬軍人在俄白邊境地區繳械投降,而且歐盟將按照與共和國達成的協議,要到戰爭結束之後才遣返這些美軍官兵。有意思的是,因為歐盟沒有向美國宣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