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沒有與美國徹底斷絕民間往來,所以在美國的宣傳下,有幾十萬歐州國家的熱血青年飄洋過海,借道墨西哥、加拿大前往美國,並且以志願軍的方式加入美軍。更有意思的是,因為擔心在這些歐洲青年中混有間諜(這也是事實),在志願兵越來越多的情況下,美國當局成立了專門的“歐州兵團”。
不管怎麼說,到2060年1月11日,大陸戰場上的戰鬥宣告結束了。
在這場持續了2年多的戰爭中,除了俄羅斯付出了將近1200萬人的傷亡代價之外,以共和國為首的集約集團聯軍也付出了220萬官兵陣亡的慘重代價,其中包括74萬共和國將士(陣亡的大約有30萬,傷殘的在45萬左右),而美國也在這個遠離本土的戰場上付出了傷亡與被俘近140萬人的慘重代價。
即便在戰後,都有很多人認為,美國當局用140萬官兵的慘重代價,讓俄羅斯在苦難中多支撐了18個月,並不是划算的買賣。甚至有人認為,如果美國當局將這140萬兵力投放到其他戰場上,比如中東戰場,收穫肯定會更加巨大。當然,這些人忽略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即除了俄羅斯之外,還有哪個戰場能夠容納140萬美軍,或者說在原有兵力的基礎上再增加140萬大軍?
毫無疑問,這個問題的答案非常明確。
不管怎麼說,美國當局在俄羅斯做出了努力,而且是最大的努力。雖然結果與美國需要的相去甚遠,但是對於美軍的表現,特別是在與共和國軍隊交戰時的表現,仍然有很多人給出了客觀評價。
用一位歐洲戰史學家的話來說,即便除掉2059年4月到年底的這段“休戰期”,140萬美軍在戰場上的貢獻大致相當於1000萬俄軍。也就是說,美軍的戰鬥力基本上是俄軍的7倍。更重要的是,在與共和國陸軍對抗的時候,只要準備充分,美軍基本上能夠在兵力相當的情況下守住戰線,或者以2到3倍的兵力投入突破共和國陸軍的防線。可以說,正是美軍在防禦作戰中的頑強表現,迫使共和國當局不得不一再向大陸戰場增兵,從而忽視了中東戰場上的戰鬥。設想一下,如果美國沒有出兵俄羅斯,共和國軍隊在大陸戰場上摧枯拉朽般的打垮了俄羅斯,那麼在2059年底之前動員起來的大約300萬大軍,就算只拿一半過去,也早就在中東戰場上壓垮西約集團聯軍了。說得不客氣一點,如果能在2059年4月份之前為李東石增派相當於25萬兵力的10個戰鬥單位,並且提供充足的物資,共和國陸軍肯定能夠在年中發起戰略大反擊,光復敘利亞與庫爾德斯坦,甚至能夠在集中兵力的情況下打到安卡拉。
由此可見,俄羅斯戰場上的美軍不只是讓俄羅斯晚了18個月戰敗。
當然,這一切並沒改變美國的被動處境。
共和國軍隊與歐洲軍團在大陸戰場上收拾殘局,就實際控制線討價還價的時候,共和國陸戰隊的先頭部隊已經登上新喀里多尼亞,並且按部就班與法軍換防。雖然按照約定,法軍將繼續留在新喀里多尼亞,只是得離開軍營,並且解除重武裝,僅負責地方治安。與作戰有關的行動,全部由共和國軍隊負責。
不是法國想交出權力,而是法國不想得罪美國。
當然,這對共和國海軍在西南太平洋上的作戰行動並無實質影響。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94章 主次有序
共和國陸戰隊順利獲得新喀里多尼亞,等於將美國海軍逼入絕路。
雖然新喀里多尼亞的基礎設施並不完善,可以供軍隊利用的更是寥寥無幾,比如努美阿國際機場只能容納數十架運輸機,還沒有足夠的電能供應,作為西南太平洋眾多群島中最大的深水良港,努美阿港也只能同時接納20多艘商船,年吞吐能力在千萬噸左右。但是如此簡陋的基礎條件並沒改變新喀里多尼亞的戰略地位,只需要數個月,工程兵就能在島上修建出足以容納數千架飛機的臨時性航空基地、將努美阿港的吞吐能力提高好幾倍,甚至能夠在附近條件優越的島嶼上、比如東面的沃爾波爾島上建起一座足以容納數十萬陸戰隊官兵的綜合性軍事基地。
相對而言,最重要的還是新喀里多尼亞的地理位置。
努美阿到布里斯班(美軍西南太平洋戰區司令部、美國海軍第三艦隊司令部、美國陸軍第8軍司令部、美國海軍陸戰隊西南太平洋戰區司令部的所在地)大約1500千米、到悉尼(澳大利亞唯一人口數量超過1000萬的超級大城市,也是澳大利亞最大的商業港口與經濟中心)大約2000千米、到墨爾本(澳大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