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羅陀要塞也是英國的海外領地,在基本屬性上與迪戈加西亞島沒有區別),歐洲完全喪失談判主動權,局面才有了轉變。
按照歐洲在4月初提出的條件,只要共和國能夠提供一處合適的安置地點,歐洲就能幫助說服以色列投降,並且承擔起轉移以色列國民的半數費用。
當然,“合適”表示不是隨便哪個地方都可以。
到2062年4月底,共和國總共提出了三套安置方案。
第一套仍然是前面提出的,在西南太平洋選擇某處合適地點,比如塔斯馬尼亞島、新不列顛島或者其他某座島嶼,甚至可以是澳大利亞西部地區作為猶太人安置地區,並且在該地區建立猶太人國家,共和國將承擔新生猶太人國家的安全防衛工作,並且承諾在戰後二十年內,陸續讓猶太人獲得獨立自主發展的權利。
第二套也是以前提出來的,即在歐亞大陸上選擇一處較為合適的地方,比如已經被共和國佔領的俄羅斯遠東地區,或者是勘察加半島,或者是庫葉島、或者是更加遙遠的楚科奇地區建立猶太人國家,共和國同樣承擔安全工作,並且保證在戰爭結束之後,逐步將國家政權移交給猶太人政府。
第三套則是新提出來的,即從共和國軍隊的佔領區中選擇幾處合適地點,由包括以色列政府在內的猶太人組織選擇。當然,按照這一方案的話,共和國只提供安全保障,不承擔此外的一切責任與費用,並且要到戰爭結束之後,在共和國當局確定有必要的情況下,才會逐步將國家主權轉交給猶太人政府。
因為前兩套方案確實沒有什麼吸引力,所以談判集中在了第三套方案的具體條款上。
問題是,時間已經非常緊迫,根本容不得雙方在談判桌上耽擱。
說得更直接一點,最大的壓力不是來自以色列的幾百萬猶太人,而是來自被困在中東地區的幾百萬美軍。
根據美國當局轉交給歐洲的相關資料,在2062年初,中東戰場上的美軍基本物資儲備僅僅只能維持六個月。也就是說,即便不考慮共和國天軍的全面戰略轟炸造成的損失,美軍也將在6月底之前吃光所有糧食。
如果僅僅是一支幾百人的部隊,那也就算了。
對一支擁有幾百萬官兵的部隊來說,這幾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在這個極為重要的問題上,共和國當局的態度極為強硬,除了美軍主動投降之外,歐洲要向進軍中東戰場,就得首先解決猶太人問題,不然共和國陸軍肯定會在歐洲出兵的當天進軍以色列,而共和國不會對以色列的猶太人做任何擔保。
當然,共和國的這一態度很好理解。
以當時的情況,如果在猶太人問題得到妥善解決,或者說達成具體解決協議之前,歐洲出兵中東地區,並且接受數百萬美軍戰俘,很有可能將這些戰俘全部安置在以色列,並且讓其參與重建工作。要知道,在中東戰場作戰的美軍中,猶太籍軍人的比例非常高,保守估計在20%左右,也就是說,在300多萬美軍中,大概有60萬到70萬猶太籍官兵,而這些人都有可能在戰後以改變國籍的方式成為由歐洲控制的新以色列的國民,從而使新以色列成為一個大問題。暫且不說共和國當局打算以什麼辦法來解決以色列問題,也不大可能允許一個由歐洲控制的以色列出現在地中海東岸。
問題是,僅僅在談判桌上向對方施壓,絕對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對共和國來說,妥善解決猶太人問題也是維護戰後利益的關鍵所在。
2062年3月初,在維德角群島海戰取得大勝之後,共和國當局提前啟動了進軍美洲大陸的作戰行動,而且直接選定巴拿馬為進軍目的地。
如果在1個月前,肯定有人認為這很瘋狂。
在美國海軍已成喪家之犬的情況下,進軍巴拿馬不再是瘋狂行動。
當然,與之前制訂的攻打巴拿馬的計劃不同,這次是從兩個方向上進軍,而且以大西洋方向為重。
按照海軍制訂的進軍計劃,首先由大西洋艦隊奪取制海權,迫使美軍從小安德列斯群島撤退,然後再由陸戰隊從太平洋方向登陸巴拿馬地峽,在太平洋艦隊的掩護下攻佔整個巴拿馬運河區。在此期間,大西洋艦隊將在適當的時候北上威脅大安德列斯群島,迫使美國海軍退守墨西哥灣,並且打擊部署在海地與牙買加的美軍基地,消除美軍遠端炮兵對巴拿馬地區的威脅。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大西洋艦隊將在得到太平洋艦隊加強(前提條件是巴拿馬運河能夠正常通航)之後,進軍古巴,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