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代夫海戰”。雖然在這場戰鬥中,受射程等次要因素限制,配備了大口徑電磁炮的水面艦艇的表現並沒不是完全令人滿意,但是實戰結果已經證明,以大口徑電磁炮為代表的超遠端火力打擊的時代已經到來,海戰將進入一個由火力投送決定勝負,而不是由航空兵決定勝負的時代。接下來的幾場海戰中,主力艦登上了海戰舞臺,並且以“五分鐘表演”征服了海洋,讓稱霸海洋一百多年的航母淪為配角。
短短几年,驚人的技術進步就讓主力艦的戰鬥力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不得不承認,戰爭對科技發展有著無與倫比的推動效果。說得不客氣一點,很多在平時想都不敢想的技術,在戰爭期間不但可以想,而且很快就會變成現實。舉個最為簡單的例子,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誕生的核武器,如果沒有第二次世界大戰,沒有交戰雙方對勝利的瘋狂追求,以和平時期正常發展速度為準,即便再過一百年,也不見得能夠製造出可以實戰使用的原子彈。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第二次世界大戰,恐怕沒有任何一個政治家會相信能夠製造出可以摧毀一座城市、甚至毀滅整個人類的炸彈。與原子彈相似的還有其他很多對人類文明產生了重大影響的技術,比如抗生素、比如電子技術、比如計算機等等,這些都與戰爭有關,而且最初都是為戰爭服務的。
從某種意義上講,電力革命也與戰爭有關。
第三次世界大戰實際上是由電力革命引發的人類社會生產結構大調整的直接結果,是老牌帝國與新興大國為了爭奪人類文明主導權所產生的直接對抗。
這種影響,深入到戰爭的各個層面。
垂直起降運輸機的出現、以及在戰場上得到廣泛應用,從根本上改變了地面戰爭的面貌與戰術,讓地面部隊不再依靠公路、鐵路等基本交通線,受地理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可以更加靈活自由的行動完全顛覆了傳統的地面戰術。
當然,這種影響也體現在了海軍身上。
這就是以電磁炮為代表的能量武器。
如果沒有電磁炮,海戰戰術很有可能倒退一百多年。
重要的是,技術進步不會因為某種戰術得到驗證而停下來,當某種具有革命性的技術取得突破之後,戰術必然發生重大變化。這就如同內燃機的出現,讓人類首次獲得了飛上天空的能力,從而讓航空兵成為戰場主宰,航空戰術決定了一切一樣,第二個重大轉折點就來自一次技術革命。
量子通訊技術!
作為一種基礎技術,量子理論與相對論幾乎同時出現,而且從一開始就是矛盾,即在量子理論主導的微觀世界中,光速並非資訊傳遞的最快速度。
自從量子理論得到證實,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就沒有停止過相關的研究,幾乎所有量子理論學者的最大夢想就是能像原子彈那樣,將量子論從理論變成現實。比如在20世紀,世界各國就花了很大的力氣,希望能夠將量子理論變成現實,研製出所謂的量子計算機,從而突破電子計算機的限制,獲得更加強大的資訊處理能力。
量子理論並不高深,要變成現實卻非常困難。
與相對論比較就能發現,量子理論只能用在微觀層面上,而人類控制微觀層面的能力顯然不如控制宏觀層面的能力。
這也正是原子彈比量子計算機更加容易製造的原因。
當然,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沒有足夠巨大的、大到能夠由量變引起質變的投入。
要知道,如果沒有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話,原子彈也不可能在1945年爆炸,並且以此而改變人類歷史。
能達到引起質變的投入,只能打一場規模浩大的戰爭。
當然,在戰爭爆發之前,共和國與美國就在量子領域投入了鉅額科研經費。
根據戰後解密的資料,早在21世紀20年代初,也就是電力革命初期,共和國就在國家物理實驗中心設定了一個專門的實驗室,並且以國家科研的方式,為量力理論的實用化提供鉅額科研經費。到2049年的20多年間,用在相關領域的研究經費高達數千億元,只是取得的成果非常有限。
歸根結底,還是投入不夠。
這一情況,在2049年得到了改變。
在戰爭威脅面前,科研經費不再是問題。更重要的是,當時共和國軍隊面臨著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即強制電磁干擾系統在全球擴散,使得眾多精確制導武器變成擺設,如果不能找到不受電磁干擾的通訊手段,並且使之實用化,共和國軍隊就得回到機械化時代,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