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歐洲為什麼要積極支援“泛阿拉伯國家聯盟”的原因。
一個強大的阿拉伯國家會對歐洲構成威脅,那麼一個統一起來的阿拉伯世界就能對共和國構成威脅。共和國支援埃及在北非地區有所作為,那麼歐洲就支援埃及在阿拉伯世界有所表現。
顯然,這就是埃及漁利的原因。
問題是,埃及頂滿天也只是地區強國,連成為準大國的基礎都沒有。更重要的是,阿拉伯世界四分五裂,埃及的綜合實力僅相當於整個阿拉伯世界的兩成,因此就算能夠利用共和國與歐洲的鬥爭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埃及也不可能成為阿拉伯的中心,至少不可能單獨成為阿拉伯的中心。
由此可見,共和國失去的只是進軍北非的機會。
因為北非就在歐洲的家門口,所以共和國從來沒有控制北非的打算。
說得簡單點,共和國沒有失去什麼。
這也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特點,即在共和國與美國直接對抗的情況下,因為沒有出現如同二戰中的蘇聯那樣的大國,所以共和國的霸權沒有受到限制,即便歐洲想方設法的阻止共和國肆意擴張,努力的結果仍然非常有限。
阿拉伯世界的複雜問題,也就成為了共和國利用的物件。
相對而言,與阿拉伯問題連在一起的土耳其問題反而簡單得多。
作為《開羅協議》的一部分,共和國承諾放棄對土耳其的利益訴求,在保證庫爾德斯坦與伊朗的主權利益的情況下,共和國不派兵佔領土耳其,集約集團也不出兵土耳其,並且在戰爭結束之後從土耳其撤軍。歐洲要做的,只是在土耳其進行民主大選的時候,為共和國提供監督權。
也就是說,共和國把土耳其讓給了歐洲。
當然,用“讓”這個字,還是太客氣了一點。
對共和國來說,土耳其是個燙手的山芋。作為一個擁有一億多人口的國家,就算共和國能夠擊敗土耳其軍隊,也無法徹底征服土耳其人,別說長期佔領整個土耳其,在中東戰爭期間,為了控制佔領區,集約集團聯軍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平均每天陣亡近千人。戰爭還沒結束,包括伊拉克與敘利亞在內,好幾個盟國都表示將在戰爭結束之後把派駐土耳其的軍隊撤回去,不承擔佔領義務。如果佔領土耳其的義務全部由共和國承擔的話,必然會對戰後建設產生重大影響。
與巨大的付出比起來,佔領土耳其的收穫卻微乎其微。
在不考慮土耳其與歐洲國家關係的情況下,共和國當局就打了退堂鼓。
對歐洲來說,土耳其同樣是個燙手的山芋。
雖然在庫爾德斯坦獨立出去之後,歐洲與土耳其的關係大為改善,至少法德意就不再以民族問題指責土耳其,並且在大戰爆發前解除了針對土耳其的武器禁運,但是受土耳其與希臘關係的影響,歐洲在處理土耳其問題的時候一直非常小心。
要知道,希臘早就對法德意等國偏袒土耳其的做法感到不滿了。
在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歐洲強國還不需要過分考慮希臘的感受,畢竟對於已經脫離北約集團、與美國分道揚鑣的希臘來說,在共和國將觸手伸入地中海之前,確實沒有比留在歐盟內部更好的選擇。
問題是,現在不一樣了。
隨著共和國在地中海東部站穩腳跟,希臘有了第二種選擇,那就是脫歐入亞,以加入集約集團的方式脫離歐洲。真要鬧到這一步,歐州別說向外擴張,能夠穩住自家成員就很不錯了。要知道,希臘西邊就是被稱為“歐洲火藥桶”的前南地區,往北則是與共和國關係密切的羅馬尼亞與保加利亞,以及經濟不算太發達的阿爾卑斯國家,只要共和國在希臘成功登上歐洲大陸,歐洲就別想安寧。
希臘就是歐洲的死穴,歐洲必須守住希臘。
守住希臘,就得控制土耳其。
受此影響,歐洲沒有選擇的餘地,在共和國不想收拾殘局的情況下,不得不接下這個爛攤子。
當然,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不見得是壞事。
從戰略上看,這至少將歐洲在小亞細亞方向上的戰略防線向東推了1000多千米,讓共和國無法透過土耳其染指歐洲大陸,也無法充分利用俄羅斯的黑海出海口,從而使共和國在能夠對歐洲大陸產生重大影響的地中海地區的戰略空間大幅度縮小。
更重要的是,歐洲獲得了一個解決塞普勒斯問題的機會。
準確的說,歐洲強國獲得了利用塞普勒斯問題來影響希臘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