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權之前,共和國海軍沒有必要把眼光侷限在一座島嶼之上。
總而言之,當時就連杜奇威都不相信,共和國海軍會放棄決戰。
從某種意義上講,美國海軍與美國高層不願意相信,還是出於現實因素。
從前面的分析就看得出來,正是考慮到共和國海軍求戰心切,所以美國海軍在制訂作戰計劃的時候充分利用了這一點。從戰後獲得的一些資料來看,當時美國海軍的如意算盤是引誘共和國海軍艦隊到東太平洋決戰,美軍艦隊可以背靠北美大陸,在岸基航空兵的支援與掩護下作戰,共和國海軍艦隊則只能得到艦載航空兵的有限支援,還得應付美軍航空兵的威脅,自然無法全力投入制海作戰。可以說,這也是美國海軍要想在這場海戰中取勝的唯一機會。受此影響,美國海軍的所有作戰部署都與該計劃有關,即作戰艦隊集中部署在夏威夷群島以東海域,而且主要在岸基航空兵的掩護範圍內活動,如果有條件的話,還會提前向艦隊活動海域部署攻擊潛艇。總而言之,美國海軍的想法很簡單,那就是竭盡全力保護好自己的艦隊,在時機成熟的情況下再抓住機會消滅共和國海軍艦隊。
問題是,這麼簡單的戰術思想,共和國海軍會搞不明白嗎?
不可否認,在策劃這場海戰的時候,共和國海軍確實將奪取制海權放在首位,即優先考慮殲滅美軍艦隊,而不是攻佔中途島。從戰後公佈的一些資料來看,共和國海軍當時甚至想過要在必要的情況下,以攻打中途島為誘餌,獲取有利的海戰局面。也就是說,共和國海軍甚至做好了以犧牲陸戰隊的方式來殲滅美軍艦隊的準備。
與美國海軍相比,共和國海軍制訂作戰計劃時的最大不同就是沒把計劃訂得太死,而是留下了很大的調整空間。這其中就包括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改變戰役目的,將攻佔中途島當成首要任務。
美軍並不知道,第53主力艦隊進入太平洋之後,就引起了共和國海軍的高度關注。
更重要的是,在7月4日夜間,也就是第53主力艦隊到達科科島,並且轉向南下前往加拉帕戈斯群島的時候,1艘共和國海軍的攻擊潛艇正好在科科島附近海域活動,並且截獲了第53主力艦隊發出的噪音。更加重要的是,這艘潛艇原本在該海域修理出了故障的魚雷發射系統,即關閉主動力,坐沉海底,由電池供電。換句話說,在這種情況下,該潛艇幾乎不會發出任何噪音,也就很難被美軍艦隊裡的反潛戰艦發現。不得不說,共和國海軍在這個時候的運氣好到家了。第53主力艦隊從科科島南下後數個小時,該潛艇就將最新發現發了出去。憑此情報,共和國海軍當即斷定美軍並沒有立即決戰的意圖,由此推測出美軍將設法引誘共和國艦隊前往東太平洋。雖然當時共和國海軍仍然有人主張前去決戰,但是在敵情不太明朗(沒有掌握第51主力艦隊與第52航空艦隊的活動情況),而且戰場局勢與作戰計劃出入過於明顯的情況下,已經提升為艦隊總司令的張雪峰當機立斷,讓準備東進的艦隊向西撤退,返回中途島海域。
從整個戰局來看,張雪峰的這一決策非常及時,也非常準確。
戰後,有人用計算機做了模擬分析,即當時張雪峰沒有下達撤退命令,仍然按照原先制訂的作戰計劃,讓已經從群島中部海域到達北太平洋的4支戰鬥艦隊東進,然後向東南方向搜尋前進,最終在夏威夷群島與雷維亞希赫多群島之間的某一海域與美軍艦隊決戰。雖然美軍也不大可能料到共和國海軍艦隊會從北面繞過夏威夷群島,而不是以更加直接的方式從南面穿插過來,因此在戰術部署上肯定會有所欠缺,難以將戰略優勢完全發揮出來,但是在這一海域,美國海軍除了能夠投入3支作戰艦隊之外,還能動員上千架戰略轟炸機(當時美國部署在西海岸地區的轟炸機多達3000架,其中大半具備對海攻擊能力)、上千架戰術戰鬥機,甚至能夠投入數十艘攻擊潛艇,而共和國海軍艦隊就像前面分析的那樣,只能孤軍作戰,幾乎得不到支援與掩護。即便按照共和國海軍在戰後做的模擬分析,就算在海戰開始的時候,3支主力艦隊利用“漢”級主力艦與“興凱湖”級巡洋艦、“長白山”級驅逐艦所擁有的效能優勢,特別是在投射“偵察炮彈”時的射程優勢,掌握了戰術主動權,並且提前發起攻擊,在接下來的戰鬥中,3支主力艦隊外加1支航空艦隊都會在美軍的空中、海面與水下力量的聯合圍剿下全軍覆沒。暫且不說這一模擬分析的結果是否有誇大成分,畢竟這有故意抬高張雪峰地位的嫌疑,只是從當時的局面來看,共和國海軍艦隊在孤軍深入的情況下確實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