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3部分(3 / 4)

小說:國策 作者:九十八度

躍的火山。

轟炸的目的就是要讓這座火山蘇醒過來!

顯然,投下的絕對不是普通炸彈,而是4枚爆炸當量相當於2000噸TNT的第五代戰術核武器。因為共和國當局早就在《倫敦條約》與《斯德哥爾摩協議》中承諾不會首先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這兩份國際條約都將第五代戰術核武器歸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所以共和國當局一直沒有承認在大戰期間使用過第五代戰術核武器,只是宣佈投向聖海倫斯火山的是一種新式炸彈。因為這4枚炸彈的威力確實足夠巨大,引發的地震連遠在10000多千米外的巴西與歐洲的地震臺都發現了,所以有人認為,共和國已經在大戰期間開發出了第六代核武器,也就是傳說中的反物質炸彈。

不管是第五代還是第六代,結果都一樣。

轟炸,讓火山醒了過來。

僅僅數個小時之後,聖海倫斯火山就發生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噴發,將數億噸火山灰送入空中,進入平流層的火山灰甚至飄洋過海,散落到了數千千米外的南美洲大陸與亞洲大陸上。當然,更恐怖的還是噴發而出的岩漿。因為轟炸點在火山的南面,且至少有2枚炸彈落在了火山的半山腰上,所以噴湧而出的岩漿向南流動,在24小時之後就進入哥倫比亞河主河道,將這條美國西北地區最大的河流徹底堵死。

遭災的不是西雅圖,而是位於哥倫比亞河邊的波特蘭。

火山噴發的第三天,波特蘭被迫進行全城疏散。

2月9日,由岩漿淤塞形成的堰塞湖潰壩,搞達30米的洪水在半個時之內就席捲了已經被厚達半米的火山灰蓋住的波特蘭,將這座原本擁有200多萬人口的城市徹底淹沒。洪水退去之後,隨著洪水而來的淤泥,以及與洪水混雜在一起的火山灰並沒退去,而是將除了幾十棟高度在100米以上的高樓大廈之外的整個城市全部淹沒,波特蘭也從此成為了一座只存在於歷史上的、如同古羅馬帝國的龐貝那樣的城市。

必須承認,波特蘭的最後一任市長是最大的英雄,他拯救了200多萬市民。

問題是,戰略打擊的威力已經顯現了出來,其毀滅性的破壞力量,足以讓任何一個活著的美國人考慮要不要繼續戰鬥下去。

可惜的是,有權做出投降決定的不是每一個美國人。

波特蘭成為歷史之後,美國當局並沒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畢竟那只是一座西北地區的城市,離華盛頓有好幾千千米。

美國沒有投降,轟炸就得繼續。

只不過,戰略打擊的毀滅性力量已經顯現了出來。要知道,當時承擔戰略打擊重任的不僅僅有共和國天軍,還有火力投送能力更加強大的共和國海軍,而海軍的毀滅性打擊能力絕對超過了天軍。

受此影響,就算美國當局仍然認為有機會為美國爭取到更加有利的投降方式,也必須考慮投降了。

2月21日,美國當局率先透過瑞士向共和國傳遞了停戰談判的意向。

當然,美國當局沒有多少誠意,所以共和國當局不但沒有理會這個訊號,反而讓天軍與海軍加強了打擊力度。在接下來的5天內,天軍與海軍將打擊強度提高了一倍不止,幾乎是用盡一切辦法來摧毀美國西部地區的城鎮。

2月27日,美國當局再次透過瑞士轉達了停戰談判意向。

不同的是,這次美國當局還透過巴西與南非轉達了同樣的意向。

顯然,到這一步,就不再是美國有沒有誠意,而是共和國有沒有誠意了。

2月28日夜間,共和國當局透過瑞士、巴西與南非向美國傳達了非公開停火24小時,便於進行停戰談判的意向。

停火時間從3月1日0點整開始,到23點59分。

也就是說,如果不能在這個期限內就停戰達成初步協議,戰爭將繼續進行。

顯然,沒有任何一場戰爭的停戰談判能夠在24小時之內取得結果。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125章 毀滅炮擊

真正將美國趕上談判桌的不是天軍,而是海軍。

戰後,很多人在評價共和國海軍的時候,都會提到一點,即在對美作戰中,包括華劍鋒在內的共和國海軍高層都有一種病態的觀念,那就是隻有將美國送回石器時代,才能徹底消除美國產生的威脅。

這種觀念,對共和國海軍的作戰行動,以及整場戰爭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事實上,這也很好理解。

大戰期間,與美國交戰的主力就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