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略上講,歐洲的綜合國力不比美國差,還初步完成了戰爭動員,軍隊的規模比戰前擴大了好幾倍,軍事產能更是日新月異,預計在2062年初就能達到美國的七成,從而獲得發起大規模戰略進攻行動的基礎力量。更重要的是,歐洲也有足夠的人口資源,以及豐富的資源,加上並不太差的前期準備,只要能夠充分動員國民的積極性,加上美國提供的軍事援助,歐洲各國堅持2年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從戰術上講,如果歐洲軍團能夠更加積極主動一些,比如趁共和國向中東戰場增兵的機會,在大陸戰場上發起突然進攻,然後迅速進軍北非,讓共和國不得不向蘇丹增派地面部隊,就能迫使共和國軍隊轉為戰略防禦,先頂住歐洲軍團的進攻,再發起反擊。以共和國軍隊的戰鬥力,就算共和國當局立即把重點轉向西面,停止太平洋上的大規模戰略進攻,也至少需要半年才能扭轉戰局。如此一來,美國甚至能夠獲得2年半到3年的準備時間,從而以更加充分的準備發動戰略反擊。
只不過,如此精密的計劃,卻欠缺一個非常關鍵,甚至可以說是決定性的條件。
說得直接一點,就是美國當局有意忽略了共和國的主觀能動性。也就是說,美國當局的這份戰略計劃以共和國在2061年之前的表現為依據,而沒有考慮到在戰場局勢不太有利的情況下,共和國會不會調整戰略計劃。暫且不說共和國軍隊的作戰行動,僅拿軍事生產能力來講,美國能夠在極端情況下爆發出120%的軍事生產能力,而已經控制了眾多地區,在戰略上佔盡優勢的共和國為什麼不能爆發出更加驚人的軍事生產能力?要知道,到2061年底的時候,共和國陣亡、失蹤與被俘官兵的數量僅僅只有美軍的五分之一,僅是這一損失就讓美國多付出了1000萬壯年勞動力的巨大代價。
問題是,美國當局忽略的問題,不見得會被歐洲國家忽略。
可以說,法德意等歐洲大陸國家一直在戰爭問題上不太熱心,而且對美國的暗示置若罔聞,就與這個問題有關。
當然,這與共和國當局的一些獨特政策有很大的關係。
舉一個例子,歐洲參戰之後,共和國開始有計劃的兌現承諾,比如為歐洲各國提供擴軍所需要的武器裝備。在此期間,共和國當局做了一件讓很多人都無法理解的事情,那就是讓歐洲各國的外交人員前去參觀共和國的軍事工廠,而且都是一些重要的軍事工廠,比如戰鬥機製造廠與坦克生產線。此舉產生了不少附帶效果,比如共和國的軍事產能被一些歐洲國家洩露給了美國。更加重要的是,這麼做帶來了一個非常明顯的好處,那就是讓心志不堅的歐洲國家清楚的認識到,共和國不但擁有世界上最頂尖的軍事科學技術,還擁有最強大的軍事生產能力,能夠武裝與支援比現有規模大得多的軍事力量。當然,這個暗示的背後意圖就是讓歐洲各國認識到,與共和國為敵只會遭受慘敗。
正是如此,法德意等國都對共和國的戰爭潛力有比較直觀的認識。
有了認識,也就有比較。雖然有理由相信,在透過猶太人社團遊說歐洲各國政府的時候,美國當局做出了保證,特別是對以軍事生產能力為主的戰爭潛力做了保證,但是美國的這些保證不但沒有給歐洲國家任何安全感,反而讓歐洲各國認識到,就算美國超常發揮也不大可能是共和國的對手。
對美國來說,歐洲各國的冷漠態度,無疑是最大的打擊。
當然,美國當局不可能把整個國家的希望都建立在一個沒有任何把握的戰略計劃之上。
在設法拉攏歐洲國家的時候,美國當局也對戰局發展做出了最為悲觀的預測。根據戰後公開的資料,在2061年中期,美國當局就針對輸掉中東戰爭制訂了好幾份戰略計劃,其中包括退守北大西洋。按照這份計劃,如果以色列接納了歐洲國家的提議,在共和國陸軍發起戰略反擊之後以投降的方式退出戰爭,美軍就得提前從中東地區撤退,並且放棄在地中海地區的所有軍事據點,將阻擋共和國軍隊的希望寄託在海軍身上,即竭盡全力阻止共和國海軍進入北大西洋。
受海戰特殊性的影響,在兵力不如對手的情況下,美國海軍要想確保大西洋上的制海權,唯一的辦法就是在共和國海軍進軍大西洋的時候與之決戰,擊潰共和國海軍艦隊,或者迫使共和國海軍放棄進軍大西洋的計劃。
從戰略上講,共和國海軍在2062年進軍大西洋已成必然。
因為沒有證據證明共和國海軍會迫於威脅而放棄進軍大西洋 更不可能因為美國海軍的拼死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