艦相比,驅逐艦的另外一個特色就是數量多得多。
“秦嶺”級分成3批,前前後後總共也就建造了20多艘,同一個時代的“太湖”級驅逐艦則建造了60多艘,幾乎是“秦嶺”級的3倍。如果算上以艦隊反潛為主的“金山”級遠洋反潛護衛艦(標準排水量超過了5500噸,已經夠得上驅逐艦的標準了),驅逐艦的數量更是巡洋艦的7倍。大量建造驅逐艦的原因也很簡單,即作為多用途戰艦,驅逐艦能夠用更低廉的價格獲得僅次於巡洋艦的綜合作戰能力,在絕大部分情況下,驅逐艦都能完成作戰任務,只有在極為特殊的時候,才需要由巡洋艦來掩護航母。
正是如此,“青海湖”級比“崑崙”級更加引人矚目。
卷十三 道義之爭 第37章 一專多能
大約在2037年底、或者2038年初,也就是林嘯雷出任總參謀長後不久,時任海軍參謀長的華劍鋒按照林嘯雷的授意,在海軍內部就海軍發展方向做了一次意義深遠、對海軍建設產生了重大影響的討論。因為是公開討論,所以持續了數個月。在此期間,包括“重慶”級航母、“崑崙”級大型巡洋艦與“青海湖”級綜合驅逐艦在內的一大批主戰艦艇的戰術指標基本得到確定,並且先後進行設計建造。
在這場討論中,爭論最大的不是航母與潛艇之爭,而是巡洋艦與驅逐艦之爭。
說直接點,就是共和國海軍未來作戰物件之爭。
眾所周知,在對付實力相對較弱的對手時,驅逐艦的作戰用途與作戰效率均超過了巡洋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