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2部分(3 / 4)

小說:國策 作者:九十八度

“可分離式功能模組”的最大特點就是利用自動化技術,將一些危險的、或者極端重要的功能模組設計以全封閉式的要求進行設計,並且將其以外部拼接的方式與其他功能模組連線。作戰使用的時候,如果這些模組遭到打擊,出現了危及戰艦的危險,戰艦上的控制計算機,或者指揮人員就可以主動拋棄該功能模組。這相當於“壯士斷臂”,或者說是“棄車保帥”。雖然戰艦的作戰能力會受到影響,甚至喪失作戰能力,但是卻不會因為彈藥庫爆炸而戰沉,至少不會發生災難性的後果,讓戰艦上的官兵有時間撤離。

前面已經提到,採用了高速船型之後,艦船的外形對航速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因此採用“可分離式功能模組”的前提條件就是對基礎船體進行精細設計,確保在拋棄了部分模組之後,艦船仍然能夠以相對較高的速度離開危險區域,而不是完全喪失活動能力。更加重要的是,因為“可分離式功能模組”都是封閉式的,完全由計算機,或者人員遙控操作,所以對自動化與可靠性的要求非常高。拿彈藥庫來說,除了要求自動運送彈藥之外,還要在戰艦出海活動的幾十天、幾個月、乃至十多個月的時間內,保證裡面的彈藥不會因為缺乏維護而出現危險。

可以說,這個設計理念不是很複雜,之前沒人想到,就是因為實現困難。

到了21世紀40年代,隨著模組技術越來越發達,該設計理念也具備了實用性。

雖然在“崑崙”級設計的時候,受戰術思想、傳統觀念、人員才能等影響,“可分離式功能模組”的應用範圍非常狹窄,只用在了彈藥庫、導彈發射器與主動力艙上,其他功能模組仍然採用傳統的設計方式,沒能大輻度提升戰艦效能,更不可能像後來的戰艦那樣,根據作戰需求,隨時更換功能模組,但是在當時,這絕對是非常先進的設計思想,給人一種匪夷所思的感覺。即便大部分西方新聞媒體,特別是美國的新聞媒體並不認為“可分離式功能模組”能夠大幅度提高戰艦在現代戰爭中的生存能力,改變戰艦在反艦武器面前不堪一擊的尷尬處境。畢竟“崑崙”級上採用了此設計的都是容易對全艦安全構成威脅的功能模組,特別是彈藥庫,而全封閉的外接方式肯定會對戰艦的穩定性、適航能力、水下部分的結構強度等與生存能力有關的效能指標產生負面影響。問題是,這種全新的設計理念很快就得到了更多國家的支援,實際上連美國海軍都做出了同樣的選擇。

眾多“跟風之作”中,最有名氣的還是共和國海軍的XC(43)型綜合驅逐艦。

嚴格說來,這種在2044年正式命名為“青海湖”的綜合驅逐艦的研發代號應該為XC(44),即立項時間是2044年,因為直到這個時候,“崑崙”級的設計方案才確定下來,並且決定採用“可分離式功能模組”。

與“崑崙”級相比,“青海湖”級的“延續性”非常突出。

實際上,“青海湖”級就是“崑崙”級的縮小改進版。

雖然在現代海軍中巡洋艦與驅逐艦的區分仍然比較明確,即巡洋艦是以保護航母、兩棲攻擊艦等主力作戰艦艇的主要護航戰艦,具備全方位的作戰能力,能夠在海戰中起到獨當一面的作用,而驅逐艦隻是次要護航戰艦,但是具備相對完善的獨立作戰能力,即能夠單獨執行作戰任務。但不可否認的是,巡洋艦與驅逐艦的區分越來越小,特別是排水量,兩者間的差距越來越小。當然,在某個國家的海軍中,因為巡洋艦承擔的作戰任務更加全面,戰術效能指標也高於驅逐艦,所以排水量一般在驅逐艦之上。

因為排水量相近,基本戰術指標,比如航速、續航力等都比較接近,所以共和國海軍與美國海軍都很少設計兩種大型戰艦,而是在同一個艦體上,根據不同的作戰需求搭配不同的作戰武器來實現不同的作戰用途。實際上,早在20世紀,美國海軍的“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與“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用的就是同一艦體,不同的是,美國海軍喜歡在驅逐艦的基礎上做放大設計,而共和國海軍則喜歡在巡洋艦的基礎上做縮小設計。雖然這兩種設計說不上誰好誰壞,但是也能由此看出雙方的側重並不一樣。不管怎麼說,大一些的艦體總能為戰艦提供更全面的作戰能力,而成本相應也要高一些。由此就看得出來,共和國海軍一直將美國海軍當成對手,從基礎建設上就以打敗美國海軍為目的,所以不惜付出更高的成本也要提高戰艦的戰鬥力。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美國海軍卻沒有將共和國海軍當成對手,也就沒有把效能放在設計的首要位置上,而是更加註重效費比。

與巡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