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戰爭與中東戰爭均已證明,10萬噸級的超級航母在現代反艦彈藥面前脆弱不堪。
雖然增大排水量,改善艦體內部結構能夠提高戰艦的生存能力,如果能夠採用更多的高強度合金,也能大幅度提高戰艦的生存能力,但是從效費比上看,最有效的辦法還是採用“全封閉式艦體結構”。
當然,這種艦體結構是如何發揮作用的是共和國海軍的秘密。
用共和國海軍為了爭取到建造經費,對“重慶”級航母進行宣傳時的話來說,這是共和國曆史上技術含量最高的一級大型戰艦。
重要的是,誰也不敢懷疑“重慶”級航母的作戰能力。
2043年,“重慶”號在江南造船廠開建的時候,林嘯雷親自出席,操縱吊車鋪下了第一根龍骨。4年之後,“重慶”號完成船臺建造工作,在江南造船廠下水的時候,已經離任的林嘯雷再次主持了下水儀式,親自將這艘灌注了他畢生心血的超級戰艦送入了長江口的萬傾波濤之中。如果一切順利的話,“重慶”號將在2052年完成舾裝,在2053年初正式交付給共和國海軍。只要林嘯雷還健在,肯定由他主持服役與交艦儀式。
2047年的時候,就有很多西方新聞媒體宣稱,“重慶”號下水,標誌著共和國海軍正式超過美國海軍,成為全球第一海軍。
雖然這話有點偏頗,畢竟從規模上講,2047年的共和國海軍還遠不如美國海軍,而且“重慶”號建成服役時,美國海軍的新一級超級航母也差不多快建成了,但是從“重慶”級航母產生的深遠影響來看,絕對是共和國海軍趕超美國海軍的重大標誌。隨著“重慶”級航母的建造工作全面鋪開,共和國海軍超越美國海軍,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當然,一支真正強大的海軍,擁有的不僅僅是足夠強大的航母!
卷十三 道義之爭 第35章 發展方向
以航母為核心,不等於以航母為一切。
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唯一在艦隊實力方面追上了美國海軍,並且在戰爭中重創過美國海軍的海上力量,共和國海軍從一開始並不是以航母為核心,而是把潛艇當成了海軍的頭號力量。21世紀的幾場經典潛艇戰都與共和國海軍有關,而且所有重大戰果都是共和國海軍潛艇取得的。可以說,潛艇兵在共和國海軍中的影響力根深蒂固。林嘯雷出任海軍司令與總參謀長之後,共和國海軍仍然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戰鬥力最強的水下艦隊,而且擁有世界上數一數二的潛艇官兵。
問題是,在林嘯雷的“大海軍”戰略中,潛艇的地位已經大不如前。
如果有人認為,“大海軍”只是林嘯雷一廂情願,或者說只是海軍的事情,與其他軍兵種、以及共和國基本戰略沒有多大關係,那就大錯特錯了。歷史上,所有海上強國的海軍建設目的都與國家基本戰略息息相關,脫離了國家基本戰略的海軍建設不會有任何成果,而沒有海軍建設支援的國家基本戰略也炭炭可危。換句話說,第四次印巴戰爭後,共和國當局沒有趁形式一片大好加快海軍建設速度,提出打造世界一流艦隊的建軍目的,直到半島戰爭之後,共和國當局才批准了海軍的擴軍計劃(當時林嘯雷已經是海軍參謀長),拉開了海軍擴軍序幕。歸根結底,不是共和國不需要一支強大的海軍,而是在半島戰爭之前,一支強大海軍能夠起到的作用並不明顯。
總而言之,“大海軍”是共和國基本國家戰略的一部分。
正是如此,林嘯雷才能按照他的想法來打造共和國海軍艦隊,並且在第三次軍事改革的大背景下,連續建造了上百艘大型戰艦,將海軍艦隊規模由224艘(排水量在2500噸以上、航力超過7000海里、具備遠洋航行與作戰能力的主力戰艦)擴大到342艘,海軍戰艦的總噸位也由125萬噸增長到185萬噸,使共和國海軍與美國海軍的差距縮小到20%以內,一舉打下了“全球海軍”的地位。
艦隊規模擴大,直接結果就是打擊能力增強。
事實上,這也正是“大海軍”與國家基本戰略的重合部分。
雖然在半島戰爭中,共和國海軍艦隊的表演機會並不多,在海上唱主角的美國海軍的表現卻不夠理想,但是美國海軍在緊要關頭充當的“頂粱柱”作用給共和國當局,特別是高層領導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隨著與日本的戰爭變得無可避免,半島戰爭後,共和國當局就制訂了擴大海軍規模的計劃。雖然這只是一個應急計劃,其中一些專案沒有可以持續發展的能力,比如為了封鎖日本本土,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