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很多小型艦艇,而這些艦艇在今後的戰爭中很難派上用場。事實上,日本戰爭之後,共和國就處理了很多小型艦艇,即便透過出售與租借等方式收回了部分成本,虧損也非常嚴重。
但是不管怎麼說,共和國海軍在日本戰爭中的表現確實可圈可點,為戰勝日本立下了汗馬功勞。在隨後的印度戰爭中,共和國海軍的遠征特遣艦隊更是再接再厲,拿下了印度洋的制海權,完成了對印度的戰略封鎖,阻止了美國的援助行動,為縮短戰爭時間做出了很大貢獻。
從半島戰爭到日本戰爭、再到印度戰爭,共和國越打越強,對海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半島戰爭中,共和國當局對海軍只有一個要求,那就是封鎖朝鮮半島,從側翼威脅日本,而沒有要求奪取制海權。而在半島戰爭之前,比如東海戰爭中,共和國海軍的作用更加有限,只能破壞日本的制海權。隨著共和國的實力越來越強,有能力打造全球海軍,艦隊在戰爭中的作用也發生了變化。
2041年的中東戰爭中,共和國海軍的首要任務就是對地支援。
甚至可以說,除了協助空軍的防空作戰之外,共和國海軍的2支航母戰鬥群在中東戰爭中只有一個任務,那就是按照地面部隊的要求,出動艦載戰鬥機,用射程達數百千米的防區外彈藥打擊敵人戰線後方的重要目標。
也就是說,海軍的打擊能力已經超過了“制海能力”。
事實上,這也是大國海軍的頭號作戰能力。
雖然有足夠的理由相信,隨著共和國與美國的鬥爭日趨激烈,當兩個超級大國間的戰爭變得不可避免的時候,兩支超級海軍的決鬥也將不可避免,到時候,艦隊的首要任務又將變成奪取制海權。但是在現代海戰中,制海能力與打擊能力的區分並不明顯,所以隨著艦隊的打擊能力提高,制海能力也能提高。
在這個大背景下,潛艇很難唱主角。
原因只有一個:潛艇能夠攜帶的彈藥非常有限。如果將攜帶彈藥的總質量與戰艦的標準排水量相比,潛艇是所有艦艇中最低的一個。排水量在2萬噸左右,攜帶20枚戰略彈道導彈的戰略潛艇,這個比值也不會超過5%,攻擊潛艇則在3%以下(也就是1萬噸的潛艇攜帶300噸彈藥),而所有大型戰艦均在15%以上,部分通用驅逐艦的這個比值甚至接近20%。
事實上,電磁炮問世之後,大型戰艦的打擊能力出現了歷史性的飛躍。
到40年代末,隨著共和國海軍新一代巡洋艦與驅逐艦開始裝備第一種海軍型螺旋電磁炮,海軍大型戰艦的遠端打擊能力再次得到飛躍。根據共和國海軍在2045年之後陸續公佈的一些相關資訊,新型螺旋電磁炮的基本射程就為800千米,使用增程彈藥的時候,更是突破了1100千米。更重要的是,新型電磁炮的口徑提高到了650千克。
因為螺旋電磁炮的炮彈不與發射器接觸,所以可以根據作戰用途選擇不同口徑的彈藥。比如在打擊近距離的堅固目標時,可以選用重達900千克的大威力炮彈,而在打擊通常目標的時候,使用650千克的標準炮彈,打擊800千米外的目標時,使用質量在700到800千克之間的各種增程彈。更加靈活的彈藥配製,賦予了電磁炮更加全面的打擊能力。
當然,誰都沒有忽視螺旋電磁炮的巨大改進潛能。
要知道,軌道電磁炮問世的時候,最大射程也就300千米左右,而在即將被螺旋電磁炮淘汰的時候,最大射程已經提高到了800千米左右。因為不存在摩擦阻力,所以從理論上講,只要加速器夠長、輸出能量夠大,螺旋電磁炮就能將炮彈無限加速,及讓炮彈的初速無限接近光速。雖然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樂觀估計,只要將能量利用效率提高4倍,即由不到10%提高到35%左右,螺旋電磁炮就能賦予炮彈第一宇宙速度,即讓炮彈獲得進入近地軌道所需的速度。如此一來,在地球範圍內,螺旋電磁炮就擁有了“無限射程”,即透過改進炮彈,就能使炮彈到達全球任何一個角落。
由此可見,螺旋電磁炮絕對是一種足以改變戰爭面貌的武器。
雖然從技術角度上講,將螺旋電磁炮的能量利用效率提高4倍,或者將第一代螺旋電磁炮的輸出能量提高4倍,難度並不比開發螺旋電磁炮低多少,主要就是螺旋電磁炮的工作原理比較特殊,一味增大輸入能量會導致能量轉換效率急劇降低,也就無法完全透過增大輸入能量的方式來提高炮彈的初速,但是透過改進炮彈、使用更先進的彈載發動機、採用變彈道技術等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