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意義上講,能否在2052年之前解決周邊問題,與能否在中東地區牽制住美國有直接關係。所以裴承毅提到敘利亞與伊拉克的時候,顏靖宇才顯得非常為難。準確的說,是兩難。
現實情況是,共和國必須在中東地區有所作為。
理智告訴顏靖宇,絕對不要輕易插手中東紛爭。
沉思了好一陣,顏靖宇才在拆開另外一包香菸的時候,對裴承毅說道:“照你所說,中東局勢即將失去控制,敘利亞想收復失地,伊拉克想吞併科威特。”
裴承毅點了點頭,沒有接話。
“這確實是兩個大麻煩,你也知道,以我們現在的處境,捲入中東紛爭的後果非常嚴重,甚至超出了我們的承受範圍。”
“更重要的是,任何一場衝突都有可能引發世界大戰。”
顏靖宇的眉頭跳了幾下,目光停在了裴承毅的身上。
裴承毅沒有迴避元首的目光,直言不諱的說道:“所有人都知道,隨著我國的‘國家戰略防禦系統’與美國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在2050年前後形成全面作戰能力,以及《倫敦條約》的第二階段削減工作在2054年底完成,最快在2050年底,最遲在2055年初,世界大戰的條件就將成熟,關鍵就是以什麼方式引爆這場戰爭。雖然全球有很多熱點地區,比如阿根廷與巴西在美索布達米亞北部地區的邊境紛爭、奈及利亞的戰亂、衣索比亞與厄利垂亞的邊境紛爭、菲律賓與印度尼西亞的領海紛爭、以及摩洛哥與茅利塔尼亞在西撒哈拉的邊境戰爭等等,但是這些紛爭要麼不足以釀成戰爭、要麼不值得我們或者美國插手,真正有可能引發世界大戰的,只有中東地區的紛爭。”
雖然裴承毅說得如此嚴重,但是顏靖宇沒有一絲驚訝的樣子。
毫無疑問,裴承毅沒有誇大事實。
早在2041年底,也就是中東戰爭的停戰談判開始後不久,很多新聞媒體就宣稱,中東戰爭的“停戰協議”不過是另外一次“20年休戰期”。後來,在評價“停戰協議”的重大價值時,半島電視臺引用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普法戰爭、德英海軍軍備競賽、以及海外殖民地紛爭,並且與之做了對比。按照半島電視臺的說法,2041年的中東戰爭就是共和國與美國為了爭奪世界霸權的第一次正面交鋒,隨著雙方摸清了對方的底細,並且掌握了對方的基本對外政策,不出20年,就會爆發第二場戰爭,而且很有可能因此引發由共和國與美國主導的第三次世界大戰。為了提高新聞的可信度,半島電視臺還對“第三次世界大戰”做了非常大膽的預測,認為這場足以改變全人類命運的戰爭很有可能在2055年前後爆發,前後偏差各5年。因為半島電視臺與共和國、特別是與共和國情報機構的特殊關係,所以很多人都認為半島電視臺的這些報道出自共和國當局,即是在警告美國,又是在為第三次世界大戰營造氣氛。
總而言之,在21世紀40年代末,不再有人認為世界大戰不可能爆發。
關鍵仍然是技術,因為沒有技術上的重大突破,就無法克服核武器對人類文明的毀滅性威脅,也就不可能爆發世界大戰。
這一輪技術突破就發生在21世紀40年代。
眾所周知、從21世紀初開始,美國就全力打造“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甚至一度把俄羅斯、共和國等主要對手逼到戰略死角。2015年之後,共和國緊跟美國步伐,開始打造“國家戰略防禦系統”。隨後不久,俄羅斯也開始打造類似的戰略防禦系統。直到2025年,也就是半島戰爭之後,法德意三國在歐盟軍事一體化的基礎上提出“歐洲戰略安全防禦系統”的建設計劃,全球4大戰略防禦系統全部問世。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世界大戰的陰影再次降臨到了人類頭上。
正是如此,在“全面稍毀核武器”這個問題上,很多國家都持反對意見。
要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局勢能夠穩定上百年,沒有爆發全球性戰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核武器對世界大戰的遏制作用。雖然核武器具有毀滅人類文明的能力,但是在相互毀滅的威脅下,任何一個核大國都沒有膽量挑起世界大戰,而沒有核武器的國家更難以動搖核大國的國際地位。
隨著核武器退出歷史舞臺,再也沒有一種毀滅性武器能夠遏制世界大戰了。
當然,導致核武器退出歷史舞臺的,還是愈發先進的技術。
這些先進技術的集中體現就是“戰略防禦系統”,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共和國的“國家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