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允許的情況下,各戰艦上的槍炮軍官都會對計算機選擇的彈種、以及設定的引信資料進行檢查,在確認無誤的情況下才會允許艦炮開火。當然,在時間不允許的情況下,如果槍炮軍官發現裝錯了彈藥,或者設錯了引信引數,也不會取消炮擊,而會在下一輪,或者後面幾輪炮擊中進行調整。在這個決策過程中加入人為干預的原因也很簡單,即電磁炮炮彈價值昂貴,特別是一些對海彈種,其價格不會比反艦導彈低多少。更重要的是,戰艦的攜帶能力非常有限,即便是巡洋艦,一門艦炮的備彈量也不會太多,浪費炮彈等於削弱戰艦與艦隊的持續作戰能力,而在很多時候,艦隊的彈藥補給都得在港口內進行。
當然,即便是人工檢查,也花不了多少時間。
根據南海艦隊的作戰記錄,戰場時間凌暴4點之前,參與炮擊行動的6艘巡洋艦、9艘多用途驅逐艦與9艘反潛驅逐艦均完成了炮擊前的準備工作,並且按照正常情況下的作戰方式,在發出就緒訊號之後,由旗艦上的中央計算機統一分配炮擊任務,而各艦上的火控計算機只負責控制本艦艦炮。
很明顯,典型的“網路協同作戰”戰術。
可以說,這正是共和國海軍在摸索新戰術的時候最大的收穫。也許有人認為,發掘電磁炮的制海潛力,並且將電磁炮發展成為新的海戰利器才是共和國海軍在大變革時代中的最大收穫。實事求是的講,電磁炮只是手段,而非思想,更不是新戰術。也就是說,要想將一種新手段轉化為戰鬥力,必須依靠新戰術。眾所周知,艦炮有很多優點,比如射速高、彈藥投擲量巨大、不易受到干擾、威力可控等等,但是艦炮也有一個很難克服的缺點,即在確保不受干擾的情況下,精度與射程成反比。如此一來,在攻擊遠處目標的時候,就只能依靠密集的彈雨來彌補精度上的欠缺。問題是,任何一艘戰艦上都不可能配製太多的艦炮,特別是在艦炮的實戰效能得到證實之前,共和國海軍與美國海軍都不會急著走回頭路,建造以艦炮為主要武器、甚至唯一武器的“炮艦”。也就是說,在實戰應用中,必須聯合多艘戰艦上的艦炮來攻擊同一個目標,因此如何合理分配炮火,使艦隊炮擊的覆蓋範圍最大化,即艦炮的攻擊效率最大化,成為了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為此,共和國海軍提出了“網路協同作戰”的基本戰術思想,即由旗艦上強大的中央計算機確定每艘戰艦的每門艦炮的炮擊區域,而各艘戰艦僅僅是火力投送單元的載體。
從這一戰術思想就看得出來,為了使炮擊效率最大化,旗艦必須精確掌握每門艦炮的準確彈道資料。雖然可以透過網路來傳遞資料,但是為了保險起見,旗艦上至少會配備一臺專門用來測量彈道的鐳射雷達,而且測量通道肯定與艦隊全部大口徑艦炮的數量一致。實戰使用中,為了確保用戰術資料鏈傳輸火控資訊不受干擾,旗艦一般不會利用各艘戰艦提供的炮擊資料,而是直接使用彈道測量雷達提供的資料。
如此一來,炮擊開始之前,旗艦還得確定各艘炮擊戰艦的具體位置。
這一過程大約需要花上幾分鐘的時間。
4點剛過,南海艦隊的24艘戰艦就打響了第一炮。因為24艘戰艦上的45門大口徑電磁炮(巡洋艦配備3門、多用途驅逐艦配備2門、反潛驅逐艦配備1門)幾乎同時開火,所以場面顯得非常壯觀。更重要的是,新型螺旋電磁炮的炮彈並不與加速通道接觸,也就不會因為高速運動而摩擦生熱,所以射速提高了不少,最快時能在1分鐘內開火30次,即便按照正常速度開火,1門電磁炮也能在15分鐘內投射225枚炮彈,也就是向800千米外的目標投射大約100噸炮彈。
由此可以大致算出,在同時炮擊3個目標、且平均分配彈藥的情況下,炮火的覆蓋範圍到底有多大。
從理論上計算,在對付擁有750米長、50米寬的飛行跑道的海上基地的時候,450千克級電磁炮炮彈的彈著點理想間隔距離為50米,即不管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確保有炮彈能夠命中目標,而落在一艘模組船投影範圍內的平均炮彈數量為5枚。因為只有15門電磁炮向1個目標開火,且開火時間僅為15分鐘,即便由旗艦指揮,轉移炮擊的時間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在一個炮擊週期內,也只能向1個目標投射3375枚炮彈。如果這些炮彈以50米的間隔落下,則能覆蓋大約850萬平方米的海域。從時間上計算,對付球面距離為700千米外的目標時,飛行速度超過每秒20馬赫的電磁炮炮彈需要大約240秒,而在這一期間,正在接受或者放出戰機的美軍海上基地只能以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