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9部分(2 / 4)

小說:國策 作者:九十八度

0節的速度航行大約5000米。因為無法肯定美軍海上基地的航行方向,以及是否在航行途中轉向,所以在掌握了目標初始航向之後,可以根據目標的轉向率來算出目標在240秒內可能到達的海域。製作一個航行範圍圖就能看出,這一區域像是一片拉長了的銀杏葉,其範圍與航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計算可以得出,速度為40節的時候,美國海上基地在240秒內的航行區域不會超過1000萬平方米。也就是說,在正常情況下,以航母戰鬥群為單位作戰的3個炮擊單位在15分鐘內擊中目標的機率在85%左右。由此可知,同時集中3個目標的機率在60%以上,同時脫靶的機率只有0。34%,命中一個目標的機率超過97%,而命中2個目標的機率超過85%。從當時的交戰情況來看,如果能夠在第一輪炮擊中命中2個目標,就能在第二次炮擊的時候打擊另外2個之前沒有遭到炮擊的目標,從而將美軍逃脫的機率將到最低限度。

決定戰術的,仍然是準確的戰術資訊。

因為偵察機受到美軍戰績攻擊之後,已經離開美軍海上基地上空。所以要想確定炮擊效果,只能依靠艦炮發射的感測器炮彈。

說直接點,就是“偵察炮彈”。

前面已經提到,在探索新戰術的時候如何充分有效的利用艦炮火力,成為關鍵中的關鍵。眾所周知,就連精度高出幾個級別的反艦導彈都不能確保攻擊百分百得手,所以炮擊也不可能確保絕對準確。在此情況下,就需要對炮擊結果進行判斷,而最有效的辦法自然是出動偵察力量。暫且不考慮目標對偵察機的威脅,因為電磁炮採用的都是高拋彈道,即以垂直髮射的方式將炮彈送出大氣層,再由炮彈上的彈道修正發動機與姿態控制發動機使炮彈轉向,讓炮彈儘量在外層空間飛行,從而使炮彈的射程大大提高。如此一來,炮彈在攻擊目標的時候,除非設定了特別彈道,不然都是以接近垂直的角度投向目標。換句話說,在炮彈攻擊目標的時候,位於炮彈彈道上的設施都會受到威脅,這自然包括偵察機。正是如此,共和國海軍對遠端炮戰做了明確規定,即在炮擊目標的時候,嚴禁載人航空器進入目標上空,即便是無人航空器,也要儘量避免進入目標上空。

更重要的是,偵察機的飛行速度無論如何也比不上電磁炮的炮彈。

由此可見,能夠承擔偵察任務,而且能夠在炮擊後及時提供目標資訊的,只有同樣由電磁炮發射的,攜帶探測器的感測炮彈,即偵察炮彈。受此影響,共和國海軍在炮戰戰術守則中做了明確規定,即在任何情況下,在安排炮擊戰術的時候,都得在最後一輪炮擊中加入一定數量的感測器炮彈,而具體使用多少感測器炮彈,由戰場情況決定。一般情況下,由戰艦上的火控計算機自行決定,必要的時候可以由槍炮軍官、或者期間上的作戰指揮員手工設定。

這次,正是由旗艦上的作戰指揮員手工設定的。

從前面的分析來看,同時對3個目標進行的炮擊命中率並不是很低,加上只有在儘快確定了炮擊效果之後,才能合理安排第二輪與第三輪炮擊,並且針對特殊情況安排補充打擊行動,所以在最後一輪齊射中,所有艦炮投射的都是感測器炮彈。也就是說,每一個目標都有15枚感測器炮彈進行偵察。

毋庸置疑,在如此密集的偵察之下,美軍海上基地變成什麼樣子,都會呈現在南海艦隊指揮官的眼前。

事實上,以當時的情況,南海艦隊指揮官沒有把希望完全寄託在炮擊上。

不管怎麼說,在此之前,還沒有任何人證明可以用電磁炮摧毀數百千米外的艦隊,而且是一支擁有強大末段攔截能力的艦隊。雖然早在30多年前,即半島戰爭期間,共和國海軍就用用艦炮打擊過韓國艦隊,取得了不錯的戰績,在隨後的日本戰爭與印度戰爭中,共和國海軍也摸索過類似的戰術,即利用艦炮來對付海上目標,但是在半島戰爭之前,還沒有哪個國家的海軍擁有切實可靠的末段攔截系統,而在日本戰爭與印度戰爭中,真正可以供共和國海軍艦炮虐殺的也就只有敵人的民用船隻。

客觀的講,在證明電磁炮確實是第一制海利器之前,沒有哪個艦隊指揮官會放棄穩妥可靠的打擊力量,即艦載航空兵。

這個時候,南海艦隊的3支航空聯隊就派上了用場。

根據南海艦隊的作戰記錄,在下達炮擊命令的時候,艦隊指揮官也下達了讓航母減速航行,並且與護航戰艦保持距離的命令。因為電磁炮是以垂直的方式發射炮彈,所以只要艦載戰鬥機在起飛的時候不進入護航戰艦上空,就不會受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