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此,肯定有人想到了“氣象武器”。
作為“超常規武器”,早在20世紀末,氣象武器就受到了重視。當然,在技術水平非常有限的情況下,對氣象武器的研究僅僅停留在理論階段。首先得認清楚,氣象武器與“人工降雨”等干預自然現象、以達到某一目的人為手段並不完全一樣。比如人工降雨的主要目的不是造成破壞,而是減少破壞,氣象武器既然是武器,自然是以破壞、而不是以建設為目的。
從這個角度出發,要將氣象武器從理論變成現實,難度著實不小。
就拿降雨、準確的說是降水來說,眾所周知,降水是水的自然迴圈的一種方式,即液態的水在受熱後蒸發成氣態的水蒸氣,然後在溫度、壓力等因素作用下,聚整合雲,當雲層中的水蒸氣達到飽和與過飽和狀態,再加上一些細微塵埃,水蒸氣就再度凝結成液態水,並且形成降雨,如果氣溫低於冰點,液態水就凝固成固態冰,降雨變成降雪、或者冰雹。在這個迴圈過程中,最關鍵、也是最難以實現的就是第一個轉變,即讓地表的液態水受熱蒸發成水蒸氣。
別看將一壺水燒乾不算什麼難事,可真要產生足以形成一場強降雨的水蒸氣,需要的能量肯定非常驚人。以一場落在一個1千米乘以1千米的正方形區域內,持續降水100毫米的強降雨來說,降水量相當於10萬立方米,也就是大約10萬噸。即便在相對溼度為零的情況下,要將這麼多的水蒸發成水蒸氣,也需要大約2260億千焦(標準大氣壓下,水的汽化熱為每摩爾的40。8千焦,相當於每千克2260千焦)、也就是大約2。26乘以10的14次方焦耳的能量。雖然這個能量看上去並不大,大約相當於燃燒500噸汽油產生的熱量,或者相當於儲存在259噸16級複合蓄電池裡的電能,即便能量轉換效率僅有50%,也只相當於500噸16級複合蓄電池裡的電能,但是一場強降雨的範圍肯定不會這麼小,而且一次性降水量也不止100毫米。如果降雨範圍在一個半徑為10千米的圓形區域內,而且持續降水量500毫米,總降水量就是1。57億噸,所需能量是之前的1570倍,也就是相當於近80萬噸汽油燃燒產生的熱量,或者大約40萬噸16級複合蓄電池裡的電能。如果仍然按照50%的能量轉換效率計算,則需要80萬噸16級複合蓄電池裡的全部電能。
顯然,常規手段肯定無法提供這麼多的能量。
要知道,“區域性鐳射防禦系統”進行一次攔截,也就不過燒掉大約20萬噸8級複合蓄電池裡的電能而已。更重要的是,如果用同樣的方法,也就是用高能鐳射讓地表水變成水蒸氣,首先需要靠的不是能量夠不夠,再是如何把能量傳遞過去。要知道,在威力提高大約8倍的情況下,任何材料製成的反射鏡都會在瞬間被燒燬。
從這些理論分析上就看得出來,即便到了21世紀中葉,氣象武器仍然是霧裡看花。
當然,要在短時間內,在相對狹小的區域內製造一場強降雨,難度還不是很大。以共和國的實力,肯定沒有問題。
正是如此,在談到摧毀俄羅斯的核武器庫的時候,劉曉賓才沒有特別提到打擊手段。
裴承毅做出決策後,袁晨皓就以總參謀長的身份下達了作戰命令。大約1分鐘後,位於共和國西北某天軍基地(實際上就是空軍基地)裡的1箇中隊的12架空天戰機就載著劉曉賓提到的特殊彈藥緊急起飛,朝北方飛去。
所謂的特殊彈藥,實際是就是特製的第五代戰術核炸彈。
雖然從技術角度講,也可以選擇動能彈,但是從現實部署來看,在近地軌道上部署太多的動能攔截衛星肯定會使敵國生疑,並且加重戰略防禦系統的負擔。更重要的是,這種特殊打擊任務並不是一定會出現的,所以沒有理由放在國家戰略防禦系統上。即便從技術角度出發,動能彈也有所欠缺。比如完全依動能彈的最大速度很那突破每秒10千米,要想獲得更高的速度,就只能使用電磁加速器,這就相當於將電能轉化成動能、再將動能轉化成內能,總的能量轉換效率肯定不如能量武器,也就沒有必要搞得這麼複雜。
而要用50千克級動能彈在一個面積為10平方千米的區域內製造一場500毫米的強降雨,至少需要使其速度達到每秒200千米,或者同時投擲400枚動能彈,這顯然不太現實。
與動能彈相比,第五代戰術核武器自然更加理想。
眾所周知,第五代戰術核武器利用的是介於核能與化學能之間的核間能,每千克催化金屬戰所含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