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核間能即遠遠低於聚變產生的核能,又遠遠高於燃燒產生的化學能,因此能夠用相對較小的裝藥量製造出威力相對較大的炸彈。之前已經提到過,在僅僅裝填數千克催化金屬氫的情況下,一枚第五代戰術核武器的爆炸威力都相當於50噸TNT,如果將裝藥量提高到數十千克,就能將爆炸威力提高到數百噸。當然,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原因很簡單,催化金屬氫在釋放核間能的時候,會相互影響,所以第五代戰術核武器裡的爆炸物是以微克為單位分散裝填的,提高炸彈威力,等於提高製造難度。事實上,這也是那些裝填了大量催化金屬氫的複合蓄電池在失控爆炸的時候遠沒有第五代戰術核武器那麼恐怖的主要原因,也是第五代戰術核武器的爆炸威力很難突破1000噸的主要原因。不管怎麼說,爆炸當量能夠得到幾百噸,就足夠用來製造一場小型強降雨了。
共和國天軍空天戰機對俄羅斯核武器庫的轟炸過程,就是一個典型的氣象武器教學使用範例。
轟炸開始的時候,第一批炸彈沒有落到核武器庫上,而是以1500米的標準間隔落在了核武器庫四周,並且均在一個規則的八邊形的定點上。依靠高精度時間控制器,8枚已經鑽到地表下大約50米處的8枚第五代戰術核炸彈幾乎同時引爆,釋放出相當於6400噸TNT爆炸時產生的能量。其中大約30%,也就是相當於2000噸TNT爆炸產生的能量轉換成了熱能,並且使地表的積雪與凍土層裡的水分迅速融化蒸發,形成水蒸氣。大約15分鐘後,第二批炸彈、實際上就是一枚第五代戰術核炸彈落下,並且非常精確的擊中了隱藏在山體內的俄羅斯核武器庫,第五代戰術核炸彈爆炸、以及核武器庫內彈藥殉爆後釋放出的巨大能量將上面的岩層全部拋入天空,並且將大量塵埃撒向天空。此時,第一批炸彈爆炸產生的水蒸氣已經籠罩在爆炸場上空,而且處於過飽和狀態,一直沒有凝結成水珠,即沒有形成降雨,主要就是沒有形成降雨的一個必要條件:讓水蒸氣凝聚的塵埃。第二次爆炸,正好提供了這個條件,結果可想而知,隨著爆炸產生的塵埃雲上升,降雨迅速形成,而且非常猛烈。受降雨區中央低壓影響,原先向外擴散的雲層開始向中心收縮,因此放射性塵埃並沒擴散,而是全部部集中在了降雨區內,並且隨著降雨回到了地面。更重要的是,第一次爆炸破壞了降雨區內的地表凍土,使得帶有嚴重放射性的降雨迅速向下沉積,並沒聚集在地表。加上爆炸區中心溫度相對較高,所以大部分降雨在凝結之前就已經滲透到地表下數十米,進入了西伯利亞地區的地下水系。
一處核武器庫如此,其他幾處核武器庫與核原料庫也是如此。
可以說,俄羅斯當局將核武器庫與核原料庫設在人煙稀少、且冬季十分寒冷、下方有數十米厚的凍土層的西伯利亞與遠東地區,反而幫了共和國天軍的大忙。
設想一下,如果俄羅斯的核武器庫在相對溫暖的南部地區,具有嚴重放射性的降水要麼進入河流、要麼聚集在地表、要麼與泥土混雜,放射性物資仍然存在,而且比較容易收集提煉,也就容易被俄軍利用。在人跡罕至的西伯利亞與遠東地區,暫且不說俄軍有沒有辦法向爆炸點運送收集與提煉放射性物質的裝置,就算能,也沒有辦法把整個地下水系的水抽出來提煉一遍吧。
如果從效果來看,這還算不上“氣象武器”,甚至壓根就沾不上邊。
降雨只持續了2個小時,隨著相對溼度降低,降雨很快就停止了。雖然在這2個小時內的平均降水量超過了500毫米,絕對算得上是特大暴雨,但是降雨範圍非常有限,大約僅有10平方千米,所以總降水量也非常有限,根本算不上自然災害,也不大可能形成較大範圍的自然災害。
換句話說,如果把類似的降雨放到某座城市上空,還不如直接把顆第五代戰術核炸彈投過去。
當然,從目的來看,轟炸取得了圓滿成功。
幾個轟炸地點的降雨結束前,軍情局就呼叫戰略偵察衛星,對轟炸區域進行了初步偵察,以確定是否要讓那幾架備份的空天戰機進行補充轟炸。初步偵察的結果是,目標已經被摧毀,即便進行補充轟炸,也不會造成更大的破壞,對達到目的沒有幫助。因此,在起飛後不到2個小時,也就是北京時間29日3點過5分左右,完成了轟炸任務的12架空天戰機就轉向返航了。大約半個小時後,轟炸地點的降雨逐漸結束,軍情局立即調動具備探測核輻射能力的偵察衛星,也就是專門為了《倫敦條約》的核查工作而發射的衛星前往目標上空,探測爆炸區域的輻射水平。結論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