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的盟軍來確保物資供應。當時在後方負責運輸物資的伊朗、伊拉克與敘利亞軍隊的數量是在前線作戰的共和國陸軍總兵力的10倍!顯然,中亞地區的基礎條件惡劣得多,哈薩克北部地區地廣人稀,就算有縱橫交錯的公路網,也有幾條鐵路線,但是比起廣闊的範圍,鐵路線與公路線的密度都低得驚人,而且各地車站的基礎設施非常落後。更重要的是,哈薩克人口不到3000萬,且大多集中在南部地區,可以調動與徵用的人力資源也就非常有限。
按照總參謀部估計,如果完全依靠鐵路與公路,以中亞地區的情況,為了保障25萬地面部隊,至少需要動用100萬後勤保障人員,而哈薩克最多隻能提供50萬人員,且其中最多隻有10萬軍人,另外40萬為非軍事人員。也就是說,共和國得緊急動員50萬後勤保障人員。雖然以共和國的人口基數,動員50萬人員不存在任何問題,可是戰爭動員剛剛開始,而且首先動員的是戰鬥人員,非戰鬥人員的動員工作最快也只能在1月中旬開始,並且在2月底收到成效,加上調動與分配,要到3月中旬才有可能向哈薩克部署後勤保障人員。
事實上,這也是共和國軍隊在東北地區的佯動能夠收到效果的主要原因。
當然,也不是沒有辦法解決。
針對這個問題,袁晨皓只提出了一個解決辦法,那就是調動全軍的戰略與戰術空運力量,並且在進入俄羅斯境內之後,除了確保前線進攻部隊之外,首先投送支援旅,以確保空運能夠及時到位,而各戰鬥單位的炮兵旅則部署在哈薩克北部地區(全部部署在機場或者空軍基地附近),以充分利用鐵路運力,降低空運壓力。
顯然,這也是唯一的解決辦法。
為了證明這一辦法可行,袁晨皓還拿出了一組計算資料。10個戰鬥單位擁有各類垂直起降運輸機總計2400餘架,日空運能力接近5。8億噸·千米。換句話說,在向2000千米外的地區運送作戰物資的時候,每架運輸機每天能飛4個架次,運送120噸物資。2400架運輸機能在1天之內運288000噸物資。除了戰術運輸機之外,還有360架戰略運輸機可以調動,而這些運輸機的日空運能力超過5億噸·千米,即能在1天之內將大約10萬噸物資送到5000千米外的戰場上。即便按照最高戰鬥出動率計算,1個戰鬥單位1天的物資消耗量也不會超過10萬噸,包括第九戰鬥單位在內,在前線作戰的戰鬥單位不會超過6個,算上其他戰鬥單位的炮兵旅會間接參與戰鬥,物資的最大消耗量也不會超過每天50萬噸。按照戰役初期5天的高強度作戰時間計算,只需要在戰役開始前花30個小時做準備,就能確保戰役順利完成。
雖然這一計算並不完全準確,而且比較理想化,但是與現實的差別不會太大。
用袁晨皓的話來說,為了保險起見,可以將戰前準備時間延長到72小時,即在進攻開始前向前線運送100萬噸作戰物資。如此一來,即便戰役初期的物資消耗量超過每日50萬噸,且激戰時間超過5天,也能確保萬無一失。
對此,裴承毅沒有提出異議,他只問了一個問題,即如何確保在這72小時之內,俄軍不會調整防禦部署。換句話說,如何才能確保不會因為大規模的物資調運,讓俄軍識破共和國陸軍的戰役企圖?
可以說,這是一個比調運物資還要重要的問題。
不管怎麼說,俄軍主力就在鄂木斯克,即便陸軍航空兵與天軍全面出動,阻止俄軍向西運動,在72個小時之內,俄軍也能加強烏拉爾山東面的防禦強度。事實上,俄軍甚至不需要大範圍調動兵力,只要讓車里雅賓斯克與庫爾乾的防禦部隊提前進入狀態,就能對共和國軍隊的進攻行動造成重大影響。
事實上,這也是限制共和國軍隊繞過鄂木斯克,直接攻打葉卡捷琳娜堡的主要原因。
不管是誰,都不可能輕易克服空間距離帶來的問題。
不得不說,單論軍事才華,袁晨皓確實不比裴承毅差多少。
對於元首的這個問題,總參謀長給出了一個非常簡單的答覆,即讓第九戰鬥單位提前發起進攻,同時讓第90戰鬥單位做出強渡裡海的準備,擺出全力向內高加索地區進軍的架勢。按照袁晨皓的說法,只要烏拉爾河下游的戰鬥打響,俄軍就會拼命死守,而第九戰鬥單位已經在前線作戰6天,即便前期戰鬥強度並不大,甚至算不上戰鬥,官兵也比較疲憊,戰鬥力有所下降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共和國陸軍在這個時候向前線調動戰鬥單位,運送作戰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