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並不是不可理解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強攻內高加索地區,等於宣佈不會北上佔領葉卡捷琳娜堡,還能使俄軍做出錯誤判斷。當然,最重要的一點還是製造出混亂局面,讓俄軍的情報機構無法準確判斷共和國軍隊囤積在前線的作戰物資,也就無法判斷出共和國陸軍的戰役企圖。
說簡單點,就是渾水摸魚。
換個角度看,如果說裴承毅沒有想到這個辦法,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可以說,從第九戰鬥單位與第90戰鬥單位進軍哈薩克開始,袁晨皓的意圖就很明白了,即利用2個戰鬥單位制造混亂局面,以向西挺進來吸引俄軍的注意力,為後期投入主力部隊發起全面進攻創造有利局面。
由此可其,裴承毅提出這個問題,肯定有別的目的。
在袁晨皓給出答案之後,裴承毅就提出了新的問題,即計劃用多久完成這次戰役。
顯然,這就是裴承毅的真正目的。
面對這個問題,袁晨皓也沒有遲疑,當場就給出了足以讓裴承毅感到滿意的答覆: 1個月。更重要的是,袁晨皓給出的戰役目的不是佔領葉卡捷琳娜堡,而是攻佔奧倫堡,渡過烏拉爾河。
這下,連裴承毅都有點懷疑袁晨皓是不是過分自信了。
出於保險,裴承毅沒有把時間頂的這麼死,給了袁晨皓45天。即在戰役開始後的45天之內攻佔奧倫堡。因為戰役計劃是由袁晨皓提出來的,而在此之前,共和國並沒有設定中亞戰區,所以裴承毅當即就任命袁晨皓為大陸戰場總司令,由總參謀長親自負責指揮俄羅斯方向上的作戰行動。
對於這個安排,袁晨皓並不覺得有什麼值得高興的。
原因很簡單,當上“大陸戰場總司令”之後,袁晨皓的總參謀長身份就被削弱,因此得將部分原本屬於總參謀長的部分權責交給總參謀部。眾所周知,裴承毅即是國家最高領導人,也是共和國軍隊的最高統帥,而且是一個精通戰爭的最高統帥,所以在袁晨皓去指揮大陸戰場後,裴承毅就是總參謀部的直接領導人。
可以說,這才是裴承毅的根本目的。
當然,對於裴承毅的這個安排,袁晨皓也沒有什麼好說的。不管怎麼說,他得到了想要的地面戰爭,而且由元首接管總參謀部只是時間上問題,而作為總參謀長,交出軍事指揮權也只是遲早的事。
事實上,再看得長遠一點就能發現,裴承毅從袁晨皓手裡奪過軍事指揮權,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目的,那就是改變戰爭重點,不再緊盯大陸戰場。以當時的情況,真正的主戰場在東面的太平洋上,而不是北面的西伯利亞大平原。因為袁晨皓一直主張先打贏俄羅斯再對付美國,所以裴承毅不大可能讓袁晨皓來統帥共和國軍隊。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裴承毅也就只能親自挑起重擔。
正是如此,商討了大陸戰場上的事情之後,會議才進入高潮。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63章 一錘定音
因為有了前面的鋪墊,所以當裴承毅把話題轉向太平洋的時候,沒人感到驚訝。
雖然與之前高調向俄羅斯宣戰相比,對美宣戰低調得多,即透過正規外交方式發表宣戰宣告、從美國撤走外交人員、將旅美國民轉移到第三國等等,但是這並不能改變太平洋戰爭的地位,美國才是共和國的頭號敵人。
與部署地面戰爭不同,裴承毅沒有給袁晨皓太多的發言機會。
從一開始,元首就牢牢控制著發言權,並且主導著會議程序。所謂孤掌難鳴,與元首一同表演的還有海軍參謀長李向東上將與西太平洋戰區司令劉岷軒上將。更重要的是,談到這個話題的時候,裴承毅沒有直接提到戰術問題,而是在李向東提議之後,提出以西太平洋戰區為基礎,成立新的戰區。
這下,再也沒人認為裴承毅在鬧著玩了。
雖然在很多人看來,確定戰術最為重要,但是真正的軍事家都知道,首先要做的就是理清指揮體系。只有一套完善的指揮體系,才能將戰術的威力發揮出來,也才能讓軍隊贏得最終的勝利。毫無疑問,共和國在太平洋方向上的指揮體系很不完備。
眾所周知,日本戰爭之後,共和國的戰略重點由太平洋轉向印度洋,並且透過後來的印度戰爭與中東戰爭,將印度洋變成了共和國的“內海”。從整體戰略局勢來看,這一選擇的根本出發點就是避免過早與美國發生衝突,畢竟美國是太平洋沿岸國家,卻不是印度洋沿岸國家。從地理位置上看,共和國在擊敗日本之後,如果繼續向東擴張,就得與美國爭奪北马里亞納群島的控制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