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署在桃園與南港(臺北東北小鎮)的地面雷達均發現了2架Y…14C。
因為軍事政變後,大陸加強了海峽附近的空中巡邏,時刻有數十架作戰飛機與支援飛機在福建空域執行戰備巡邏任務,所以2架Y…14C沒有引起臺軍注意,南港的臺軍地面雷達操作員甚至將其判斷為執行海面搜尋任務的巡邏機。
沒有什麼好奇怪的,共和國的LY…2型海上巡邏機就是在Y…14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一般情況下,雷很難分清楚Y…14與LY…2。
海峽上空,數十名特種兵在“單兵滑翔器”的推動下向臺北方向飛去。
所謂的“單兵翔器”,準確的稱呼是“全電動單兵低空飛行器”,其原形就是在“中南風暴”期間提供給特種兵使用的“飛翼”滑翔器。與“飛翼”相比,“單兵滑翔器”不但更加先進,而且配備了1臺15千瓦的電動螺旋槳推進器。利用配備的10千克8級複合蓄電池儲備的電能,“單兵滑翔器”能夠在無風的情況下飛行150千米,即便在5級逆風的情況下也能飛行大約80千米。其他方面,“單兵滑翔器”的最大載荷達到250千克,除了承載1名體重75千克的特種兵之外,還能攜帶170千克的作戰裝備;因為配備了動力系統,所以“單兵滑翔器”的投放高度在5500米以下,攜行人員不需要配備高空呼吸系統;如果選擇超低空飛行,“單兵滑翔器”的突防能力遠遠超過“飛翼”,幾乎不會被敵人的雷達等探測裝置發現。
此時,特種部隊採用的正是超低飛行線路。
與“飛翼”一樣,“單兵滑翔”最大的問題就是價格昂貴。雖然特種部隊的批次採購單價已經降到了150萬,僅為“飛翼”的三分之二(“飛翼”並未大批次生產,所以造價一直居高不下),但是仍然無法大批次裝備作戰部隊。以空降兵為例,1個空降旅大概有4000名官兵、其中作戰人員2800名左右,即便僅給作戰人員配備“單兵滑翔器”,大規模生產的價格還能降低大約30%,武裝1個空降旅的費用都多達28億元,而1個空降旅的所有空降戰車的總價格也不過12億元。
對閔瑞麟等特種兵來說,裝備的價格不是需要他們考慮地問題。
半島戰爭爆發前。蘇銘謹正式提“轉業申請”。為了讓他留下來。盧誠聞不但給他做了幾天地思想工作,承諾給蘇銘謹更好地安排。甚至積極主動地為蘇銘謹介紹女朋友。半島戰爭結束後。蘇銘謹接受了盧誠聞地邀請。收回“轉業申請”往總參特種部隊擔任高階教官。雖然閔瑞麟沒有因此接替蘇銘謹出任大隊長。但是作為特種部隊地“老兵”。他成為了具有獨立指揮作戰能力地中隊長。
如同特種部隊地每一對搭檔一樣。蘇銘謹地離去多少讓閔瑞麟有點失落。
剛剛加入特種部隊地時候。蘇銘謹既是閔瑞麟地搭檔。又是閔瑞麟地老師。在兩人合作地幾年間,閔瑞麟不但跟隨蘇銘謹執行了多次高難度任務。特別是在半島戰爭期間人出生入死。救回了數十名飛行員,完成了十多次敵後偵察任務。閔瑞麟還從蘇銘謹那裡學到了很多戰術技巧與戰鬥經驗。
與其他部隊不同,特種部隊更重視作戰經驗。用盧誠聞地話來說。一名經驗豐富地特種兵頂得上一百個剛剛入行地新手。因為很多經驗無法透過教科書傳授給新人。也無法透過訓練與演習讓新人掌握戰鬥技巧。所以共和國地特種部隊一直採用“新老搭配”地組合原則。老兵帶新兵。既能讓新手得到照顧。又能把老兵地技巧傳承下去。當年蘇銘謹入伍地時候。也是跟隨康曉霆搭檔。直到康曉霆從特種部隊退役。蘇銘謹才以老兵地身份帶閔瑞麟。現在,閔瑞麟又以老兵的身份帶了3年前加入特種部隊的周建華少尉。
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夜空中,從5500米的高空墜向如同黑色花崗岩的大海,那種感覺絕對不是每個人都覺得舒服的。雖然海水很“溫柔,但是沒人願意以每秒接近300米的速度落到海面上。閔瑞麟記得,去年在舟山群島舉行的“聯合登陸演習”中,一輛從500米高度上空投的空降戰車因為降落傘未能及時開啟,落在海面上的場景。演習結束後,傘兵戰車被打撈起來,隨同傘降的駕駛員如同落到地上的玻璃杯,不但摔得支離破碎,連肢體都沒全部找到。
只是閔瑞麟並不擔心什麼,科技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戰士的負擔。
降落過程中,特種兵只需要保持好滑翔姿勢。
高度降低到大約250米的時候,電子氣壓計自動向單兵計算機輸入了啟動訊號,隨即揹負在特種兵背上的2片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