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美國各大媒體高度讚揚弗雷德裡克赦免前任總統羅迪克,宣稱這是兩黨“和解”的象徵,是全美國人民團結一致、迎戰金融危機的開端,但是所有人都知道,弗雷德裡克赦免羅迪克是一筆不折不扣的政治交易。作為交換條件,羅迪克沒有將部署在海灣地區的軍隊撤回國內。
晚上,弗雷德裡克召集三軍參聯會主席薩利文上將、中央戰區司令斯克菲爾德上將、太平洋戰區司令桑普拉斯上將、第二艦隊司令傑克遜中將、第七艦隊司令阿加西中將,以及剛剛上任的國務卿萊斯利、國防部長伯克利、國家安全顧問斯托克頓與還沒有正式上任的CIA局長特雷杜伊,商討攻打伊朗的軍事行動。
此時,共和國已經進入了21日。
北京時間上午9點30分,“中國重型裝備進出口責任有限公司”在京掛牌成立。在對外公佈的資料中,這家註冊資金的外貿公司主要經營軍用與民用重型裝置出口貿易,公司法人代表是藺慕華。
公司地成立儀式很簡短。沒對外進行大肆宣傳。
當天下午。藺彥博啟程前往福建。前去處理“三堅集團”與“華勝集團”地相關事務。
讓藺慕華出任“中重公司”董事長。藺彥博做了很久地思想鬥爭。
紀佑國在月初提出由藺彥博、李成文、葉永畿等人出資成立軍火貿易公司地時候。藺彥博想都沒想就答應了下來。隨後還說服李成文與葉永畿。最後。龍譽騰與龔書濤也答應出資。只有尤明鈞沒有入夥。
5個人中。藺彥博把從日本與國內金融市場上賺到地所有資金都投了進來、總共1200億。李成文也投入了1200億。葉永畿投了1000億。龍譽騰投了800億,龔書濤投了600億,總共集資4800億美元!
因為這些錢大部分是“非法所得”。所以藺彥博等人也沒辦法花到別地地方。
確定由誰來管理經營的時候,藺彥博等人為難了。因為在日本搞了太多的事情出來,藺彥博等人一直受到西方國家地高度“關注”,加上都有各自的經營業務,無法分心經營軍火買賣,所以決定選一個合適的晚輩經營軍火生意。葉永畿地子女都還年幼,李成文的子女要麼在幫派混、要麼在政壇上打拼,龍譽騰的子女沒有回國,龔書濤的獨生子要準備接班。選來選去,只有早就想脫離家族單獨發展地藺慕華比較合適。
如果不是潘雲生為藺慕華的安全做了擔保,藺彥博絕不會讓女兒幹這檔子買賣。
為了讓藺彥博下定決心,潘雲生還找來了剛剛退役的康曉霆,逼著他簽了僱傭合同,擔任藺慕華的私人保鏢。藺彥博不相信其他人,卻對曾經救過藺慕華的康曉霆青眼有加。
搞定了私人問題,公司的細節問題由藺慕華與紀佑國派來地王元慶磋商。按照紀佑國的意思,“中重公司”主要經營軍火出口貿易。
國務院總理龐興龍親自出面,讓32家國營軍火生產企業與“中重公司”簽署合作協議。協議對軍火銷售地方式做了兩種規定。
一是由“中重公司”提前向軍火生產企業預支購買款項的50%,分擔軍火銷售風險。收到客戶支付地款項後,“中重公司”按照合同具體規定,抽取銷售總額的5%到15%作為營銷推廣費用。
二是由“中重公司”代銷,不向軍火生產企業預支購買款項,按照合同具體規定,抽取銷售總額地5%作為營銷推廣費用。
兩種合作方式,能夠確保合作雙方都獲得可觀利益。
對共和國的各大軍火生產企業來說,由“中重公司”代銷,解決了各大企業的營銷問題,避免了企業間惡性競爭,不但能讓“中國牌”武器裝備在國際市場賣出更好的價格,還能使軍火生產企業旱澇保收,減少了營銷環節產生的額外支出。
對“中重公司”來說,在不需要考慮生產的情況下,達到了壟斷經營軍火出口貿易的目的,為推銷“中國牌”武器裝備奠定了基礎,也為今後向軍火研發與軍火生產領域進軍打下了基礎。
雖然紀佑國最初的想法是利用民間資本解決國家遇到的難題,替國家分擔風險,在國際市場上推廣共和國生產的武器裝備,但是誰都知道,紀佑國的主要目的還是整合國內的軍火企業,藉此推進國營企業改制。
軍火行業與其他生產製造行業有很大的區別。不說別的,某些先進武器裝備的研製費用高達數十億、甚至數百億,最終的產量卻少得可憐。比如,美國在研製F…22戰鬥機的時候,投入300多億美元的研製經費,產量卻不到200架,平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