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每架的研製經費就超過2億美元。雖然很多研究成果會在其他武器裝備上得到利用,或者在民用領域得到推廣,但是高昂的研製費用能讓任何一個國家望而卻步。研究F…35的時候,美國就以“共同開發”的名義邀請其他國家參與研製工作,分攤研製費用。
擴大出口,成為分攤研製費用的最佳辦法。
仍然以美國為例,美軍採購的F…16戰鬥機的價格僅為出口價格的50%。透過大規模出口,不但能夠以量產的方式降低製造成本,分攤研製費用,還能從中賺取高額利潤,刺激軍火企業開發新技術的積極性。
除此之外,整合軍火企業也是縮減費用的有效手段。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有數百家軍火生產商,僅製造軍用飛機的企業就有波音、格魯曼、道格拉斯、共和等十多家企業。經過數十年發展,美國的軍火生產商減少到了十多家,生產軍用飛機的只剩下了波音、洛馬、諾斯羅普與通用電氣四家。企業越大,資本越雄厚,投入研發的費用越多,開發新裝備的能力越強,競爭力越高。
共和國要想成為軍火生產與出口大國,必須儘快整合國內分散的軍火製造企業。由國家來做,不但效率低下,還與即將出臺的《政府行為規範法》相牴觸。在此情況下,只能由民營企業來做,透過聯合、收購、吞併等方式逐步將各家軍火製造商整合到一起,最終形成一家或者幾家超級軍火生產商。
當然,改革要一步一步的走,軍火領域也不例外。紀佑國讓藺彥博等人出資成立“中重公司”,只是軍火企業改革的第一步。
瞭解了紀佑國的想法後,藺彥博不再擔心什麼。
按照“中重公司”與國資委籤的合作協議,參與合作的32家國營軍火生產企業在“中重公司”各擁有1%的股權,國資委以技術入股的名義擁有17%的股權,另外51%的股權中,藺彥博與李成文各佔12。5%、葉永畿佔10。5%、龍譽騰佔8。5%、龔書濤佔6%、剩下的1%歸藺慕華。
最初,李成文與葉永畿並不贊同國私聯營。在他們看來,國家入股的直接後果是分散了股權,對公司經營非常不利。與政府談判期間,李成文與葉永畿提出了他們的想法。經過磋商,最終在合作協議中明確規定,國資委與國營軍火生產企業只有“分紅權”,沒有公司決策權。除了由國家安全部門負責技術保密工作之外,其他事務由藺慕華代表的董事會全權決策。
簽署了協議,剩下的事情就好辦得多了。
5天之內,“中重公司”的審批工作全部完成,董事會也宣告成立。雖然藺慕華只有1%的象徵性股權,但是在其他六人都無心過問公司的情況下,賦予藺慕華全權決定公司經營事務的權力,由藺慕華擔任董事長。
除了日常經營外,公司的另外一項關鍵工作就是技術保密。軍火貿易與國家保密工作有密切關係,特別是各項先進軍事技術。不管在哪個國家,哪家軍火公司都與政府簽署了相關保密協議。什麼武器能賣,能夠賣給哪個國家,不由公司決定,由政府等國家權力機構決定!因此在“中重公司”中,軍情局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
按照紀佑國的吩咐,潘雲生派了兩個最“可靠”的人去“中重公司”負責營銷與技術保密工作。不但是最“可靠”的,還是最“神秘”的兩個手下。畢竟,軍情局不能明目張膽的經營軍火買賣。
藺彥博乘坐的私人飛機剛剛從機場起飛,李存勳與劉曉賓就來到了“中重公司”總部。
對兩個“職業間諜”來說,這不是一件輕鬆的工作。
兩人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服從女老闆的指揮!
卷四 軍火帝國 第10章 新人報到
進了電梯,劉曉賓不自覺的打量了一下身上的衣著。
“你在看什麼?”李存勳心裡也不是個滋味。
“注意大門處那個侍者看我們的眼神了嗎?”劉曉賓苦笑了一下,“簡直就像看到了進城的鄉巴佬一樣。”
“得,就你觀察仔細。”李存勳搖了搖頭,“別抱怨了,至少老潘沒把我倆派去守邊關。”
“李哥,你怎麼不跟老潘說說?”
“說什麼?”李存勳也苦笑了起來,“能說的,我都說了。老潘是啥脾氣,你不清楚?昨天晚上我還專門跑去找了他,結果一句話就把我頂了回來。”
“什麼話?”
“還不是五百萬的年薪。”
劉曉賓遲疑了一下,隨即笑著拍了拍搭檔的肩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