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使毛澤東不斷改變戰役決心和部署。毛澤東沒想到他們前進得這麼快,不過對手也沒想到中國已經出兵。
為了打好志願軍出國第一仗,毛澤東事必躬親,電文頻繁。
10月21日:2時半,3時半,4時,20時,他一天中給彭德懷發了4封電報。
10月22日:7時,9時,兩封電報;23日:未記時,7時,14時,17時,4封電報;24日:8時,17時,兩封電報;25日:未記時;6時,6時,6時半,17時,5封電報;26日:2時,4時,5時,14時,16時,23時,6封電報;27日:10時,22時,未記時,3封電報;28日:11時,16時半,20時,3封電報。
這8天,192個小時,毛澤東共給朝鮮前線發去29份電報。可以說是日理萬機,廢寢忘食。
所有這些電報都是毛澤東親自起草的。而除了這些給彭德懷等人的電報外,他還要處理別的事務。8天之中一共是38份電文、批示。
20日,毛澤東徹夜未眠。次日凌晨2時半,毛澤東致電彭德懷:“截至此刻為止,美、偽均未料到我志願軍會參戰,故敢於分散為東西兩路,放膽前進。”毛澤東的目光似乎能穿透一切。他審時度勢,當機立斷。凌晨3時半,電告彭德懷放棄原來的計劃,改取從運動中殲滅敵人的方針。他指出:“現在是爭取戰機問題,是在幾天之內完成戰役部署,以便幾天之後開始作戰的問題,而不是先有一個時期部署防禦,然後再淡攻擊的問題。”凌晨4時,東方已經透出一絲魚肚白,天空一片蒼茫。毛澤東輾轉反側,仍然沒有睡意。他一躍而起,在柔和的燈光下,伏案起草電文,囑咐彭德懷:“隔斷東西之敵。”
毛澤東對兵法的研究有深厚的功底。他在運籌帷幄時,能夠大膽實踐。
毛澤東自己說,他一開始打仗時,並沒有讀多少兵法書,更不像有些人所說的那樣,是靠《孫子兵法》、《三國演義》來指揮的,主要的是靠長期革命戰爭實踐中積累的經驗。他說,直到1936年,他寫《中國革命戰爭和戰略問題》一書時,才逼著他研究了一些資產階級軍事學,也研究《孫子兵法》。可以說,毛澤東對中國古代兵法的研究、對自己親自領導的戰爭經驗的總結,是在戰爭中不斷探索,不斷提高的。
“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是毛澤東一貫重視的戰術。
23日7時,毛澤東為了達到戰略、戰役上的突然性,致電彭德懷等人時強調:“我各部派遣遠出之偵察隊,均要偽裝朝鮮人民軍,而不要稱為中國人民志願軍,藉以迷惑敵人。”23日21時,毛澤東給彭德懷的另一封電報中說:“朝鮮戰局,就軍事方面來說,決定於下列幾點。第一是目前正在部署的戰役,是否能利用敵人完全沒有料到的突然性,全殲2個3個甚至4個偽軍師(偽3師將隨偽6師後跟進,偽1師亦可能增援)。此戰如果是一個大勝仗,則敵人將作重新部署,……如果這次突然性的作戰勝利不大,偽6、7、8師主力未被迅速殲滅,或被逃脫,或竟固守待援,偽1、偽首及美軍一部增援到達,使我不得不於陣前撤退,則形勢將改到於敵有利;熙川、長津兩處的保守也將發生困難。第二是敵人飛機殺傷我之人員、妨礙我之活動究竟有多大?如果我能利用夜間行軍作戰做到很熟練的程度,敵人雖有大量飛機,仍不能給我太大的殺傷和妨礙,則我軍可以繼續進行野戰及打許多孤立據點。即是說除平壤、元山、漢城、大邱、釜山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區,我無飛機無法進攻外,其餘地方的敵人,都可能被我各個殲滅,即使美國再增幾個師來,我也可各個殲滅之。如此,便有迫使美國和我進行外交談判之可能;或者待我飛機、大炮的條件具備之後,把這些大城市逐一開啟。……第三,如果美國再調5個至10個師來朝鮮,而在這以前,我軍又未能在運動戰中及打孤立據點的作戰中,殲滅幾個美國師及幾個偽軍師,則形勢也將於我不利。如果相反,則於我有利。以上這幾點,均可於此次戰役及爾後幾個月內獲得經驗和證明。我認為我們應當力爭這次戰役的完滿勝利,力爭在敵機炸擾下,仍能保持旺盛計程車氣,進行有力的作戰。力爭在敵人從美國或他處增調兵力到朝鮮以前,多殲滅幾部分敵人的兵力,使其增補趕不上損失。總之,我們應在穩當可靠的基礎上,爭取一切可能的勝利。”“誘敵深入,聚而殲之,”也是毛澤東非常推崇的戰術。
毛澤東談《宋史》時,在批註中兩次稱讚契丹善於用“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戰術,批評宋太宗“總不省”,“不知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