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陋規”、“羨耗”,而且將那些民憤極大的貪官、衙蠹抓了不少,公審之後一律處決,再加上免除了歷年的皇糧積欠,湘北百姓總算是稍微把腰桿挺了起來,時政宣講委員會從武漢派代表南下之後,嶽州附近的鄉村已開始組建“鋤社”,無論是地主、自耕農還是佃戶,本著自願原則被編入鋤社,這是一個農業生產互助組織,地多人少的出糧,人多地少的出人,軍政府居間指揮、調配,為其提供廉價的農具、農業生產資料,甚至包管工食,按照勞動日程表指導農忙時節的農業生產和農閒時節的水利興修,等到春耕開始,這裡的鄉村勞動力將得到最大效率的利用。
“鋤社”表面看來只是一個農村互助組織,但實際上卻是趙北謀劃中的農村基層組織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既是生產組織,也是救濟組織,目前只是小範圍試行,武漢、嶽州就是其中的兩個試點,具體的工作方式還是需要在實踐中摸索。
除了農村的變化之外,城市裡也出現了變化,往年的保甲區域被重新劃分,改稱為“區”,各區的區長由當地有名望的縉紳中推舉,成為聯絡城市居民與軍政府的重要紐帶,必要時,城市中的貧民也可以得到在農村工作的機會,以勞動換取食物,以此減少城市中的遊民,最大限度的利用人力資源。
在湘北,一切都是那樣的新奇,不僅百姓感到新奇,就連吳振漢副總司令也感到眼界大開,雖然人在嶽州,但心卻已飛到了武漢,想親眼看看武漢的革命氣象又是何種情景。
不過他暫時不能去武漢,因為趙北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