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3 / 4)

小說:1908遠東狂人 作者:蝴蝶的出走

臂綁上了白布條,他們是前來助戰的安徽會黨武裝,主要來自哥老會和青幫,與新軍士兵比起來,這些江湖好漢滿身的匪氣,而且都照著評話裡的描述仔細打扮,人人頭打英雄結,鬢插楊梅花,一些人的手裡還提著酒肉,扛著嶄新的洋槍滿大街亂晃。

會黨,具有濃厚幫會色彩的組織,這個時代,它既是草民百姓對抗強權勢力的唯一手段,也是破壞底層社會秩序的猛虎,在後世,它通常被人稱為“黑社會”。

在革命初起之時,這些會黨武裝或許可以促進革命勢力向社會各個角落迅速蔓延,但當革命成功之後,他們所起的就只剩下破壞作用了。

這些會黨武裝分子的手裡都還拿著銀錁子,銀子上也是焦黑一片,那正是趙北放的那把火的“功勞”,由於藩庫和官錢局都被點燃,存放在庫裡的官銀也被大火燒烤了一番,撲滅大火之後,起義軍便將這些銀子扒了出來,當做“光復餉”發給參加起義計程車兵和民軍,每人二十兩,可謂豐厚之極,而這,恐怕也是部分新軍士兵願意參加起義的原因之一。

望著這些“民軍”戰士,趙北微微皺了皺眉,雖然他也知道,革命的成功離不開這些人,但是,也正是由於這些三教九流的參與,才使革命陣營裡良莠不齊,指揮混亂,而且,一旦吃了敗仗,這些會黨武裝通常都會一鬨而散,動搖軍心,流散在社會上,又會成為土匪、盜賊的淵藪。

辛亥革命之前,革命黨人為發動起義所籌集的資金中,多數都落進了會黨分子的口袋裡,這些人投身革命的目的很簡單,那就是掙錢、跑官,民族大義的口號不過就是掛在嘴上喊喊而已,未必能夠理解其中的含義。

但不依靠這些人又不行,百姓麻木,毫無組織,只有會黨才擁有反抗精神和實力,不少會黨還扛著“反清復明”的大旗,是革命的天然同盟軍。

趙北帶著隊伍來到巡撫衙門,見那衙門前的轅門已被推倒,取而代之的則是一根兩人高的旗杆,上頭掛著面大旗,一直垂到地面,上面寫著四個大字:大都督熊。

旗幟是原巡撫衙門的帥旗,上面的繡金大字已被剃除,“大都督熊”這四個字卻是用毛筆書寫上去的,字型遒勁,墨跡尚未乾透。

來的路上,趙北已向吳振漢打聽清楚,就在他帶領士兵在街上維持秩序的時候,起義指揮部已經透過決議,決定成立“大都督府”,擁戴總司令熊成基為“大都督”,等局勢相對平靜後,還要舉行國民會議,正式議定國名、國體,並推舉國家元首。

不過現在的局勢還相當嚴峻,清軍雖然已被趕出城去,但在清廷官員的指揮下,一些潰散的部隊已開始集結,一部盤踞在城西門外,一部奪舟過江,已在長江南岸建立大營,與起義軍隔江對峙,而那長江航道上,還不時傳來一兩聲沉悶的汽笛聲,是否是清軍的炮艦,尚需等待天明之後偵察清楚。

面對危局,作為起義軍總司令,熊成基馬不停蹄,“大都督府”甫一成立,便帶著部下和參謀們到各城門巡查去了,一來了解敵情,二來安撫士卒,招募民軍,以迎擊清軍可能發動的反撲。

如此一來,趙北趕到巡撫衙門時,就撲了一個空,沒有見著熊成基,只好在轅門外帶著部隊等候調遣,趁此時機,將本部隊的“光復餉”盡數索來,親手發給士兵,順便與所有部下混了個臉兒熟,眾人這才得以近距離端詳他們的頂頭上司、“破城第一功臣”。

軍餉發放完畢,趙北在衙門口的石獅子旁坐下,與留守大都督府的幾名參謀商議軍情,這才得知,由於南城未及時攻佔,城內清朝官員大多已隨著部隊逃出城外,而坐鎮安慶的安徽巡撫朱家保也下落不明,一說死於亂軍之中,一說逃往城北集賢關,諸多情報陸續匯總上來,但卻茫無頭緒,革命初起之時的混亂狀態由此可見一斑。

半小時後,一隊騎兵護衛著一名肩披大氅的年輕人來到衙門,身後除了新軍士兵之外,還跟著一隊手持水火棍的衙役。

“熊都督到!敬禮!”

哨官高喊一聲,趙北這才得知,那年輕人就是此次起義的總司令、光復會會員熊成基,急忙也立正敬禮。

熊成基跳下戰馬,來到趙北面前,兩個年輕人打量著對方,都對彼此的年輕感到詫異。

熊成基二十一歲,比趙北還年輕,而且面龐白淨,斯斯文文,很難將他與“造反”聯絡到一起,如果不是吳振漢的引薦,趙北差點以為自己認錯了人。

“你就是趙北?”熊成基也掩飾不住內心的驚訝。

“參見大都督!”趙北敬禮道。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