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2 / 4)

小說:1908遠東狂人 作者:蝴蝶的出走

義軍的一舉一動,都會被沿途清軍匯總起來,判斷出主攻方向絕對不是難事。

安慶位於長江北岸,本是長江下游重要商埠,也是控扼長江航道的戰略要地,由於雄據南京上游,所以若想攻取南京,必先攻取安慶,太平天國時期,圍繞著這個重要據點的控制權,太平軍與湘軍爆發了數次慘烈的戰役,可謂“殺人盈城”。戰亂結束後,安慶方圓百里已是廖無人煙,後來隨著外來人口的聚集,這座城市漸漸恢復了一絲元氣,憑藉中國人的勤勞與便利的交通條件,再次成為長江下游客商輻輳、帆檣林立的熱鬧商埠。這裡沿岸一帶原本停泊著許多大小船隻,用來運送兵員最為合適,但是,由於城內巡防營被打退時,都是由南門出城,他們將沿江船隻劫奪一空,搶不走的便付之一炬,江邊熊熊燃燒的火焰映紅了半邊天,直到現在還沒熄滅,所以,起義軍不可能再透過船隻進行調動。

當得知江邊船隻被燒盡後,趙北就知道,攻擊南京的計劃是絕對不能再實施的了,而困守孤城更不足取。在趙北看來,民黨選擇的起義時機很不恰當,和原本應該在三年後爆發的“辛亥革命”比較起來,此次安慶起義存在著三個先天不足:

首先,辛亥革命爆發前夕,由於農業歉收,以及隨之而來的糧價飛漲,湖南、湖北、安徽等地爆發了多次民變,民黨、會黨均參與其中,新軍中的部分部隊被清廷派去彈壓民變,出身窮苦的普通士兵親眼目睹了朝廷的腐朽,對民間疾苦感同身受,這就為革命的全面爆發準備了輿論和民心,武昌革命軍槍聲一響,頓時一呼百應。而這,正是安慶起義所不具備的先天條件之一,現在雖說不上風調雨順,但無論是士兵還是百姓,均未被朝廷逼到絕路,只要有口飯吃,很少有人會提著腦袋造反,想要天下一呼百應,百姓望風影從,似乎有些強人所難。

其次,辛亥革命之所以由新軍發動,並得到多數清軍響應,一半是因為民黨的煽動,而另一半則是因為軍餉的降低以及無故的拖欠,不唯湖北軍隊如此,便是其它省份的軍隊,無論是新軍還是舊軍,也多半面臨著軍餉拖欠的問題,那時的清朝財政,實已到山窮水盡的地步。所以,與其說辛亥革命是一場革新的起義,不如說是一場因鬧餉而激起的兵變,至少在前期是如此。這也正是安慶起義所欠缺的,至少在安慶城裡,軍餉的發放還是足額的,這從參加起義的軍隊人數就可得到佐證,暫編第三十一混成協官兵總數為四千四百餘人,主動參加革命的只有兩千人左右,以巡防營為首的舊軍幾乎沒有成建制倒向革命的,至少在舊軍士兵看來,朝廷還沒到“天怒人怨”的時候。

最後,辛亥革命之所以在爆發後迅速由一場兵變演變為波及各省的全面革命,完全是因為曾對朝廷寄予厚望的“立憲派”調轉了槍口。出於各種目的,不少封疆大吏也是立憲派的同情者和支持者,所以,當清廷那搞笑的“皇族內閣”成立之後,立憲派便已完全死心,轉而開始與革命派取得某種默契,當發現朝廷已虛弱不堪時,便果斷的參加了“革命”。這,正是安慶起義最大的先天不足,沒有各省的紛起響應,單靠一省之力,很難撼動清朝統治根基,“後裝槍時代無革命”,沒有統治集團內部的分化瓦解,革命很難取得成功,現在的“立憲派”人士,正眼巴巴的等著朝廷施捨下一個“立憲議會”,至少目前來說,他們是不支援革命的,因為革命就意味著戰亂,意味著舊秩序的崩潰,意味著利益蛋糕的重新劃分,這不是他們所願意看到的。

所謂“時勢造英雄”,順時而動,才能事半功倍。

如果用一句教科書式的話來總結,那麼現在的社會形勢便是“革命時機尚未完全成熟”。

作為穿越者,趙北深信這一結論,而且也不打算與“大勢”強行相抗,至少現在不行。革命從來都不是偶然的衝動,要想取得成功,需要長期謀劃,縝密準備,而且,必須做好屢敗屢戰的準備。

“走,咱們去拜訪一下熊司令。我有個建議,想跟他說說。”

趙北召集部下整隊,留下些人看守軍械,隨即與吳振漢帶著部隊向巡撫衙門開去。

第005章 找到了組織

當趙北來到巡撫衙門的時候,那條街上的大火已經被撲滅了,由於官衙重地不許百姓居住,附近店鋪又多是朝廷官員的產業,所以趙北放得這把大火併未連累百姓,在起義部隊的奮力撲救下,大火很快熄滅,被火燒得焦黑的官衙殘垣斷壁,徹底失去了往日的威嚴,只有巡撫衙門未被火勢波及。

滿街都是打著火把計程車兵,有的穿著軍裝,有的雖然沒穿軍裝,卻也在左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