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他們確實知道這兩封信是存在的,因為後世陸續解禁的蘇俄時期秘密檔案上曾多次提到過這兩封神秘的“1918年來信”,而且相關檔案與名人信件都曾明確指出這兩封信都是來自中國總統府,寫信者就是“遠東狂人”,但是,這兩封信卻始終下落不明,一般認為這兩封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毀於戰火。
“1918年來信”之所以讓歷史學家這麼感興趣,除了相關檔案與信件語焉不詳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這兩封信直接關係到了歐洲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直到世界大蕭條之前這段時間的政治走向,根據解禁的蘇俄時期官方檔案,這一時期,蘇俄政府的許多對外政策無不受到這兩封信的直接影響。
當然,趙北在寫信的時候自然不會知道後世的歷史學家會對這兩封充滿了神秘色彩與政治預言的信感興趣,他只知道,這只是他對歷史的又一次關鍵性干預,至於會帶來什麼後果,他卻無法預言了,但是至少有一點是明確的,如果蘇俄按照信上的指點去應付歐洲事務的話,或許,歐洲的局勢將變得更加混亂,會直接牽制英國、法國等國政府的注意力。
寫完信之後,已是黎明時分了,推開窗戶,趙北向天邊望去,看見了一絲淡淡的朝霞,如同血一樣的紅。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赤色黎明。
望著那天邊的朝霞,趙北長舒口氣,無論如何,他的1918年開局不錯。
第931章 1918年
公元1918年,對於歐洲人而言,這個年份仍舊與“戰爭和飢餓”劃上了等號,一邊是歐洲西線的戰事,一邊是蔓延整個歐洲的饑荒和瘟疫,這個時期的歐洲,彷彿遭到了詛咒,裹脅著飢餓而來的是那場讓人膽戰心驚的“西班牙流感”。
“西班牙流感”,這場爆發於美國兵營並很快蔓延到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瘟疫幾乎使歐洲的戰爭停下來,但是也僅僅只是“幾乎”,雖然在短短一週之內,英國的倫敦就有一萬八千人因為瘟疫而死去,以致於倫敦的棺材不夠使用,但是這絲毫不能動搖英國政府繼續戰爭的信念,在戰爭時期,無論是軍人的陣亡數字還是平民的死亡數字,對於政客而言僅僅只是數字,它不代表勝利,代表勝利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德國的無條件投降。
可是問題在於,既然英國政府都有足夠的信心堅持戰爭,那麼,為什麼德國政府就不能擁有足夠的勝利信心呢?
對於德國而言,1918年的春天就像東普魯士的農田一樣充滿了希望,是對戰爭勝利的希望,因為就在1918年的春天,蘇維埃俄國政府與德國政府正式簽署了一份被稱為《佈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條約》的和平協議,而根據這份條件苛刻的和平協議,德國不僅立即擁有了波羅的海沿岸地區,而且也擁有了波蘭、芬蘭、烏克蘭、高加索等地區的領土和人口,而相應的,俄國則失去了以上這些地區的領土和人口,並立即退出了這場似乎看不見盡頭的歐洲戰爭。
得到了土地,得到了勞動力,德國政府信心十足,決心繼續向西線的協約國軍隊發動全面進攻,天空是戰鬥機和轟炸機的呼嘯,地面是坦克與步兵的步步推進,在立體戰爭面前,所有的參戰國都幾乎將血流盡,為了應付越來越驚人的軍事開支和政府赤字,各參戰國都開始實行緊急經濟措施,一方面是貶值本國紙鈔的幣值和信用,另一方面則是拿出國庫中的黃金和白銀去向那些沒有參與歐洲戰爭的中立國購買各種急需的戰爭物資,甚至是勞動力,在這種經濟背景之下,參戰國的平民生活更加艱辛,麵包和奶油幾乎從餐桌上完全消失了,就連用來餵養牲口的燕麥也成了平民餐桌上難得一見的美食。
協約國因為控制著海洋,平民的生活尚且可以維持,但是同盟國平民的生活就變得非常痛苦了,雖然德國的宣傳機器總是在宣傳《佈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條約》將給德國帶來的美好生活,可是,至少在1918年夏季結束之前,烏克蘭平原的小麥是不會運回德國的,而高加索地區的石油也不可能改變德國軍隊燃料極度匱乏的處境,因為沒有足夠的火車,也沒有足夠的船隻,僅有的火車和船隻也必須優先保證西線軍隊所需物資的調動,至於民用物資,基本上只能依靠人民自己想辦法了。
協約國的人民在呼籲和平,同盟國的人民對和平的渴望更為強烈,雖然在戰時體制下這些和平的呼聲非常虛弱,可是誰也不能否認,當所有的平民都開始嚮往和平的時候,政客們對戰爭情緒的任何煽動方式都將失去效果。
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美國總統威爾遜首先於1918年初提出了他的那個“十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