綱領”,要求歐洲交戰各國立即停止戰爭,並締結沒有苛刻條件的和平條約,而且按照自決原則重新劃分歐洲版圖,從而奠定未來幾百年的歐洲和平的基礎。
但是,美國的提議並沒有立即得到響應,尤其是當德國與蘇俄締結《佈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條約》之後,協約國集團的所有參戰國突然意識到了一個嚴重問題,那就是,德國的貪婪胃口並沒有因為這場陷入泥淖的歐洲戰爭而有一絲一毫的減弱,相反,隨著從俄國奪取大片領土的勝利,德國人似乎又看到了戰勝協約國的希望,於是,在德國政客們“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的口號聲中,許多德國人還是在對和平的憧憬中選擇了繼續戰爭,雖然在同時,德國的許多平民也從俄國的蘇維埃革命中看到了另一條道路,但是至少在《佈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條約》簽訂之後的一段時間裡,德國人對於美國總統的“十四點綱領”是不屑一顧的。
為了儘快迫使法國屈服,德國軍隊在距離巴黎不遠的陣地上架起了一種超級大炮,這種擁有三十多公尺長炮管的列車炮可以將重型炮彈發射到一百公里之外,因為專門被用來炮擊巴黎並製造恐慌,因此被稱為“巴黎大炮”。
但是“巴黎大炮”並沒有摧毀法國人的抵抗精神,法國仍在戰鬥,英國也仍在戰鬥,美國軍隊更是源源而來,在歐洲大陸與盟友並肩作戰,當然,與美國軍隊一起來到歐洲的還有流感,這場流感不僅席捲了歐洲,而且也蔓延到了世界所有與戰爭地區有直接聯絡的國家和地區,就連遙遠的亞洲也不例外。
作為應對措施,在“西班牙流感”爆發初期,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就已做好了防疫措施,雖然並未完全阻止流感蔓延,但是無疑降低了感染人數,最終避免使工業和經濟遭到瘟疫的毀滅性破壞。
但是,亞洲地區在1918年最引人注目的不是遠離歐洲戰火和瘟疫,而是幾件關係重大的國際事務:
首先,在《佈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條約》簽訂之後幾天,中國與蘇維埃俄國政府也簽訂了一份條約,這份條約是關於兩國之間邊界重新劃分問題的,因為是在彼得格勒塔夫利達宮和北京外務部所在地西總布衚衕同時簽署,因此,該條約被稱為《塔夫利達西總布條約》,根據這份條約,中國不僅收回了沙皇俄國透過與滿清王朝簽訂的《尼布楚條約》、《布連斯奇條約》、《恰克圖條約》、《改訂陸路通商章程》、《伊犁界約》、《中俄天津條約》、《中俄北京條約》、《中俄璦琿條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等一系列條約所掠奪的所有中亞地區領土以及貝加爾湖以東地區部分領土,而且也收回了位於黑龍江東岸的江東六十四屯的永久管轄權,這些收回的領土面積超過六十萬平方公里,中國的西部邊境也因此一直延伸到了巴爾喀什湖以西一帶。對於這個《塔夫利達西總布條約》,沙皇俄國政府驚恐萬分,一度以為中國即將拋棄沙皇和攝政大臣,但是事實證明,沙皇政府的擔心是多餘的,這個條約換來的並不是對蘇俄的外交承認。
其次,中國中樞政府在《塔夫利達西總布條約》簽訂之後的次日,即正式宣佈退出對俄軍事幹涉,撤退所有已深入俄國境內的陸軍及海軍部隊,同時建議俄國內戰雙方就停戰一事進行和平會談。中國軍隊的撤退直接導致了協約國集團第一次對俄軍事幹涉的失敗,在中國陸軍撤退之後,英國、美國陸軍也立即撤退,各國海軍也隨後駛離了海參崴,參與對俄軍事幹涉的四國中,只有日本堅持不肯撤軍,雖然最終在英國和美國的壓力下不得不從烏蘇里江以東地區撤退,但是與此同時,日本政府卻派遣陸海軍部隊佔領了整個樺太島,而這座島嶼,以前曾是中國領土,被稱為庫頁島,後來被沙皇俄國佔領,改稱薩哈林島,在日俄戰爭之後,日本就佔據了這座島嶼的南部地區,並將其稱為樺太島,而現在,面對日本佔領整個島嶼的現實,英國和美國都表示了沉默,至於中國,也僅僅只是提醒了一下日本政府,根據歷史傳統,中國在那座狹長的島嶼上擁有“特殊利益”,除此之外,中國並沒有採取任何措施對日本施加任何形式的軍事或者外交壓力。
再次,在結束了亂哄哄的對俄軍事幹涉之後,協約國仍在繼續對沙皇政府進行軍事援助,並最終協助沙皇政府控制住了俄國亞洲領土的形勢,而隨著俄國內戰的繼續,俄國的經濟已經走到了全面崩潰的懸崖邊上,最終,內戰雙方都認為有必要整頓內部,並爭取喘息之機,因此,在中國和英國的斡旋下,蘇維埃俄國政府與沙皇俄國政府終於在1918年的秋天達成了停戰協議,雙方約定以鄂木斯克為界停戰半年。
最後,面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