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8部分(1 / 4)

小說:1908遠東狂人 作者:蝴蝶的出走

只是,這眼前的一切,是真實的麼?還是短暫的幻影?憲政制度是否已經穩固了呢?這一切,目前來看,都不能做肯定的答覆,歷史已經證明,憲政制度的真正建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間或許會出現反覆,義大利就是最好的證明,而德國現在似乎也有這個趨勢。

丟開煩惱,熊成基注視著眼前的黃浦江兩岸,注視著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故土。

黃浦江還是那條黃浦江,但是城市早已不是當年的那座城市,江岸東邊是浦東,西邊則是當年號稱“十里洋場”的租界舊址,過去,租界那邊就是國中之國,化外之區,法國租界、英美公共租界就在那裡,共和之後,鑑於上海港的特殊經濟地位,中樞政府決定在浦東地區建立起工業新區,從那之後,浦東的風貌就開始迅速改變,過去,那裡基本上就是鄉村,但是幾年之後,浦東地區已成輕工業重點發展區,上海租界被收回之後,整個上海地區的工業與商業佈局基本上就確定下來,浦東、閘北就是工業區,原來的租界區和南市就扮演著商業中心的角色,這裡沒有工廠,但是卻能透過金融手段控制工廠的生產和銷售,這一地區被統稱為“黃浦區”,雖然後來,該區又被劃分為幾個小區,但是通常來講,本地人仍將這一商業區稱之為黃浦。

站在輪船的甲板上,那黃浦江兩岸的風景是截然不同的,一邊煙囪林立,另一邊高樓大廈,如果在經濟繁榮時期,煙囪林立的那一邊通常是看不見藍天的,煙囪中冒出的滾滾黑煙遮天蔽日,那是工廠在加緊生產緊俏工業品,而高樓大廈的那一邊則是車水馬龍,紙醉金迷,每當夜幕降臨,那沿江大道上燈火璀璨,號稱“東方巴黎”。

上海,以其無與倫比的地理優勢成為整個遠東地區規模最大、商業最繁榮的城市,為了供養這座城市中生活的市民,並方便對外貿易,中樞政府特意擴充了市區範圍,整個上海面積極廣,就連位於長江口的崇明島也歸上海市政府管轄,因此,“大上海”的稱呼是極其合適的。

在經濟繁榮時期,上海就是所有實業家心目中的聖地,前往上海淘金的人絡繹不絕,似乎每一個敢於打拼的商人都在上海找到了發財的捷徑,誠然,在激烈的商業與工業競爭中,失敗者黯然退場,但是人們看到的更多的是勝利者的狂歡,經濟繁榮時期的上海,就是冒險家的樂園,在世界經濟危機爆發之前的1930年,僅僅一年之內,在本地依靠股票和期貨投機買賣而成為百萬富翁、千萬富翁的人就有數十位。

但是現在,情況不同了,浦東的工廠煙囪雖然還可以看到黑煙,但是已不能遮天蔽日,黃浦的商業街雖然仍可以看到人們摩肩接踵的景象,但是那已不是參加舞會的舞客在爭搶舞廳門票,而是為了爭搶幾個打字員或者看門人的工作職位而進行著激烈的求職競爭。

這就是世界經濟危機給人的最直觀的印象,自從1931年紐約證券市場股價崩盤之後,世界經濟就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落,舊的國際市場秩序已不復存在,各國都在以鄰為壑,為了保護本國商業市場而建立起嚴密的國際貿易壁壘,整個國際市場已經面目全非,“出口”已經變成一個極為敏感的字眼,過去一直被人所羨慕的出口貿易商現在已經成了破產商人的代名詞,從1931年到1933年,這幾年裡,世界各國的出口貿易遭到致命一擊,在這場國際市場爭奪戰中,處境最慘的有兩個國家,一個在歐洲,德國,另一個在亞洲,日本,這兩個國家雖然在歷史、政治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但是在世界經濟危機面前,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國內市場狹小,根本無法滿足那巨大的工業生產所帶來的堆積如山的工業品的銷售。

相比德國、日本,中國作為一個擁有充足人口、遼闊疆域的亞洲大國,由於國內市場的存在,以及關稅壁壘的保護,現在的經濟處境要好得多,經濟上的困境雖然也帶來了社會與政治上的動盪,但是畢竟沒有危及到社會的整體安定,國家仍然是和平的,國民也保持著一份脆弱的鎮定,至少部分國民是堅信國家最終會走出困境的。

雖然中國的國民還是鎮定為主,但是面對日益困苦的生活,以及失業所帶來的焦慮情緒,在某些時候還是會表現出一些劇烈的反應,罷工、罷市、罷課、示威……這些自發的行動已經不是新聞,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現在的中國,雖然農業人口仍佔國民的多數,但是依靠工業和商業謀生的國民數量已經佔到了國民總數的十分之一,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這個數字代表著一個嶄新階層的迅速崛起,這些國民完全依靠工業和商業繁榮維持生計,當工業和商業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