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官方聯絡,但至少已經邁出了中德“友誼”的第一步。
柯爾夫又從口袋裡摸出一張燙金的帖子,雙手呈給趙北,說道:“德國僑商聯合會邀請將軍閣下參加晚宴,這是請柬,請將軍閣下務必賞臉。”
趙北收下請柬,滿口答應,然後抬起手向黃州城一指,對柯爾夫說道:“柯爾夫先生,對於您的盛情邀請,我深表榮幸。作為共和軍的最高指揮官,也作為本地的最高行政長官,我熱情的邀請您到鄙人司令部一敘。德意志民族是個偉大的民族,中國是個古老的國家,雖然我們相隔遙遠,但作為世界舊秩序的受害者,我們都有建立世界新秩序的強烈願望,我相信,我們很快就能找到共同語言。”
在歷史上留下諸多迷團的“黃州陰謀”就這樣開始了。
第174章 赴宴
落日的餘輝消失在天邊,黑暗開始籠罩大地,喧鬧了一天的漢口終於安靜下來,伴著夜空星光而起的,是那租界街道上的路燈,作為開埠口岸,漢口租界早已普及了電燈,英國人、法國人、俄國人、日本人紛紛在租界裡開設電廠,將這種嶄新的能源帶到了中國內地。
相比租界裡的光明,漢口華界如同另一個世界,不要說路燈,便是油燈也沒幾盞,天一黑下來,多數人家已上床安歇,少數未熄燈的人家都能聽見織機“咔咔”聲,不過如今土布價格賤得厲害,能夠堅持織布餬口的人家已不多了,而且用的棉線也是從紗廠購來的洋紗。
在一片漆黑中,一隊全副武裝的騎兵從那座連線漢口與漢陽的浮橋上走了過來,人人手持火把,警惕的目光掃來掃去,馬蹄“的的”中緩緩前行。片刻之後,又有一隊騎兵從浮橋上過來,打頭一人身穿軍裝,腳蹬馬靴,頭戴一頂樸素的大簷軍帽,腰間的武裝帶上掛著一柄銀光閃閃的軍刀,不是別人,正是共和軍總司令、湖北都督趙北。
此次夜過漢江,不是為了視察軍隊,而是為了赴宴。
晚宴是由德國僑商聯合會舉辦的,赴宴的除了德國在華商人之外,那些為武漢地區洋行服務的華人買辦也來了一些,此外,武漢華人商界有頭有臉的人物也請了不少,當然,在這所有的客人當中,趙北是華人中地位最高的,作為貴賓,為了準時赴宴,他昨天就從黃州趕回武漢,今日八點整的晚宴,他七點鐘就離開了總司令部,帶領衛隊趕去漢口。
雖說是去赴宴,不是打仗,但總司令出巡,底下的人也不敢大意,此次跟隨總司令一起行動的除了衛隊營之外,還有獨立騎兵旅轄下的一個騎兵團,在總司令過江之前,騎兵團就已在漢口戒備了,各個路口也都有共和軍士兵持槍把守,為了防止出現突發情況,就連那些組織起來圍困日本租界的民眾隊伍也暫時消停了下來。
只有極少數高階軍官知道,今晚的漢口沒有軍事演習,只有一場豪華的宴會。
小心無大錯,畢竟總司令身系一軍之前途,何況,從漢口警界的那幾個眼線傳回的情報來看,日本人最近正在瘋狂搜集關於總司令的情報,所以,必須提高警惕。
為了總司令的安全,就連晚宴的舉辦地點都設在華界,而不是德國租界,這固然是考慮到共和軍部隊無法開進租界,但同時也是德國人主動提出的建議,因為目前德國政府還不想與共和軍方面建立正式的官方聯絡,袁世凱雖然正在向英國人靠攏,但似乎還可以拉攏一下,至於共和軍這邊,透過商會聯絡似乎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至少可以堵住英國人的嘴。
這叫“兩頭下注”,德國人雖然刻板,但並不傻,畢竟袁世凱代表的是一個國家的中樞權威,而共和軍僅僅只是一個地方實力派。
晚宴舉辦地點在漢口華界循禮門外的劉家花園,緊挨著後湖,與東邊的英租界、俄租界只隔著一條鐵路的路基,位置偏僻了點,但幽靜得很,沒有鬧市的那種喧囂。
在衛隊和騎兵的護衛下,趙北很快越過路基,已遠遠望見那燈火通明的劉家花園,那裡早就從法國租界牽了電線,而且建築式樣很西化,夜幕中格外惹眼。
“石人,這路基是京漢路未完工的路基,等將來局勢穩定了,咱們就把這路基修完,讓火車能直通漢口華界,如果再架座鐵路橋,這火車還能直接通到漢陽呢。”
跨過路基後,趙北勒住韁繩,放慢速度,向緊跟在身後的張激揚推銷他的築路計劃。
張激揚也勒住韁繩,與趙北並轡而行,說道:“光有鐵路還不行,咱們還得修馬路,修電車道,咱們要把這武漢三鎮變成另一個上海,用實際行動回應那幫滿清遺老!好叫他們知道,咱們革命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