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部分(1 / 4)

小說:1908遠東狂人 作者:蝴蝶的出走

廡┓手硪淮穩�可憊狻�

一句話,想坐穩江山,就得養肥豬,而且願意來做這肥豬的商人熱情很高!

一切都是為了利益。

“總司令到!敬禮!”

禮堂側門外傳來一聲高喊,跟著就是“譁!”的一聲,士兵們整齊的踏了踏步,手中步槍向上一豎,這標準的持槍禮中包含著不知多少訓練場上的汗水與呵斥。

原本鬧哄哄的禮堂頓時安靜了許多,人們紛紛站起身來,朝門口望去,卻見一名軍官帶著一隊衛兵先行進場,分列講臺兩側,官兵均是灰軍裝、船形帽,腰間四指寬的牛皮腰帶,電燈的光亮下,那銅製的腰帶扣熠熠生輝,衛兵們肩背九龍帶,右腰挎著一個碩大的槍盒,裡頭裝著傳說中的“盒子炮”,據說這種短槍只裝備總司令的警衛營。

片刻之後,一個青年軍官才帶著幾個參謀快步走進禮堂,一邊向講臺走去,一邊揮起右手,面向眾人揮手微笑。

這就是趙北,這就是那位從安慶一路殺到成都的“革命先鋒”,沒有他,或許就不會有這次“戊申革命”。

“趙司令!趙司令!”

“是總司令!”

人們開始交頭接耳,鞠躬的鞠躬,下跪的下跪,禮堂裡又熱鬧起來。眾人這幾日雖然沒有見過趙總司令的真人,可卻都見過趙總司令的照片,實際上,就在前天,時政宣講隊就將一幅總司令的半身像抬進了富順城裡,那是在漢口租界特意定製的半身照,高兩米,寬一米,即使高高掛在鐘鼓樓上,也能看得一清二楚,照片最下方那七個黑體大字也很顯眼:革命先鋒趙振華。

此刻,那副半身像就高懸在禮堂的講臺後側,佔據了最醒目的位置,就連原先那漆黑的幕簾也被換下,以突出半身像的細節。照片上的趙北一臉肅容,軍裝筆挺合身,一條九龍帶斜掛胸前,由於沒戴軍帽,那一頭“板寸”短髮讓人印象深刻,看上一眼就忘不了。

在眾人的注視下,趙北徑直走上講臺,在一張掛著黃緞面的講桌後停住腳步,轉過身面向眾人,微微一笑,右手輕輕一舉,示意眾人安靜。

“諸位縉紳、諸位父老與來賓,不必多禮,現在共和已立,咱們革命軍不興跪拜禮。鄙人就是趙北,字振華,湖廣人氏,有幸參與安慶首義,後又率軍光復湖北,蒙諸位革命同志抬舉,蒙袁大總統信任,此次建國軍征討滿清頑固派,鄙人得以親率十萬健兒入川西征,幸賴將士用命、百姓相助,西征順利,四川光復,這絕非趙某一人之功,實乃全川百姓之榮!滿清竊踞中華,至今已逾二百餘年,蹂躪山川、苛虐百姓,早已天怒人怨,此次‘戊申革命’,我革命軍順應天命、人心,誓師討逆,勢如破竹,如今滿清皇室已然讓國退位,國內革命形勢穩定,正是我等軍民鑄劍為犁、實業救國之時!趙某不才,對於經濟、實業略有心得,願與諸位川中縉紳耆老同心協力,共建美好新四川!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百姓吃飯,原就離不開食鹽,然則滿清無道,墨吏橫行,百姓飽受淡食之苦,偽清咸豐年間,太平軍興,天下騷然,食鹽不濟,湘、鄂、皖、贛諸省百姓淡食甚苦,幸賴川中鹽商援手,方解燃眉之急,川鹽行銷中原,大受百姓歡迎,無奈滿清官場黑暗腐朽,蠹吏、昏官與淮揚鹽商沆瀣一氣,戰事方息,便大肆侵奪川鹽引岸,不惟皖、贛引岸盡失,便是湘、鄂引岸也所剩無幾,經此一敗,川中鹽商一蹶不振,昔日富榮繁華不再,顯赫一時的‘王三畏堂’、‘李四友堂’也煙消雲散,川南鹽都,竟成哀鴻之地,令人扼腕嘆息。若論‘卸磨殺驢’、‘過河拆橋’的本事,當數滿清朝廷第一。”

趙北侃侃而談,句句直擊四川鹽商痛處,不過短短几分鐘的演講,竟引起眾鹽商的共鳴,禮堂裡頓時“哄哄”而響,大小鹽商無不為總司令的演講而動容。

清朝的鹽商分兩大集團,一則以揚州鹽商為主的淮揚集團,二則以富順鹽商為首的四川集團,從清朝立國之初起,這兩個鹽商集團就一直在進行著明爭暗鬥,無奈四川山高皇帝遠,文化又及不上揚州,所以在朝廷之中很難找到得力幫手,結果兩大鹽商集團的鬥爭經常以四川鹽商敗北為告終,咸豐年間,太平天國戰爭爆發,沿著長江兩岸,太平軍與湘軍連番廝殺,長江交通斷絕,淮鹽無法運進,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等地出現鹽荒,百姓怨言載道,迫不得已,清廷這才准許川鹽少量運銷湖南、湖北,後來隨著戰爭的擴大和持續,川鹽又取得了安徽、江西等地的銷鹽引岸,大量川鹽源源不斷從四川運銷各地,那些年裡,不僅是川鹽產量最高時期,同時也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