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司令竟會如此迅速的掌握這個國家的中樞權力,而他在上臺執政之後所展現的政治手段和外交手腕都表明,他確實是這個國家最合適的領袖,至少現階段是如此,在趙大總統的領導下,這個國家的崛起速度很可能會大大超乎我們最大膽的預測和想象,我曾認為,這個國家或許需要數十年的時間才能真正擺脫落後局面,但是現在看來,如果這位總統先生能夠一直保持目前的政治水平與軍事能力的話,那麼,這個國家或許很快就能擺脫現在的落後局面了。
當然,對於一個已落後世界數百年的國家而言,僅僅依靠一位強勢而英明的領袖是遠遠不夠的,國運在一個強國的崛起過程中也是至關重要的,而現在的世界局勢正在日益緊張,歐洲的火藥味越來越濃重,美國又一直孤立於世界戰略之外,如果歐洲真的因為巴爾幹地區的衝突而爆發大規模戰爭的話,或許,對於中國的崛起是一個好訊息,而對日本來講,也同樣如此。
明白了這一點,或許可以理解中國人在朝鮮問題上的基本立場了,而且,他們顯然已部分的達到了目的,在這場東北亞的危機中,日本確實已被拖得筋疲力盡,沒有一段時間的喘息,日本是無法恢復國力的,而且由於戰爭使日本政府背上了沉重的外債,日本的經濟也已步履維艱,相比沉悶的日本市場,列強似乎更看好中國的市場潛力,而這,也可以看作是中國在朝鮮與東北亞危機中取得的好處之一。”
莫理循靠在艦橋的欄杆上,認真的草擬著新聞稿,沒等他寫完稿件,這艘商船就已經駛進了威海衛軍港,並在一個偏僻的備用碼頭拋錨停機。
既然是軍港,就不是隨隨便便可以進去到處亂晃的,英國人已經在碼頭佈置了警戒,所有的朝鮮反日流亡者將被安置到指定的地點,然後進行甄別,根據他們的意願決定去向,其實最開始的時候,英國人建議將威海衛西邊的煙臺作為難民中轉站,但是遭到了中國人的強烈反對,最後,英國政府只得同意將威海衛作為難民中轉站必須承認,“東北亞危機”之所以沒有發展為戰爭,英國在其中是出了大力的,為了安撫日本政府,英國政府甚至不顧財政大臣反對,以政府身份為日本政府籌集國際公債做擔保。
莫理循正在張望碼頭上的情形,突然聽到了蔣翊武的喊聲。
“莫理循先生,看來你又有大新聞可以報道了。”
少校先生站在艦橋下,手裡拿著一張電報抄稿。
“什麼新聞?”莫理循急忙走下艦橋。
“歐洲開戰了!”
少校先生看上去有些興高采烈的樣子,這讓莫理循非常惱火,但是惱火歸惱火,莫理循確實也不能因為一個亞洲軍官對歐洲開戰表示幸災樂禍而指責對方,畢竟,人家說的沒錯。
歐洲確實開戰了。
第513章 歷史的慣性
紛紛擾擾的歐洲終於傳來了戰爭的炮聲,雖然各國外交官們曾試圖維持和平,但是在國家利益面前,以及那些被偽裝成國家利益的個人利益面前,這些外交斡旋終究是徒勞的,戰爭到底是爆發了。
當然,這場發生在歐洲的戰爭並不是協約國集團和同盟國集團之間的衝突引起的,挑起戰爭的實際上是“巴爾幹同盟”的那四個小國,保加利亞、塞爾維亞、黑山、希臘,四個小國聯合起來,共同對付世仇奧斯曼帝國。
這場戰爭被現在的歐洲人稱為“巴爾幹戰爭”,而在另一個時空位面,這場戰爭在史書中的正式稱呼則是“第一次巴爾幹戰爭”,戰爭的一方是巴爾幹同盟,而另一方則是那個“西亞病夫”奧斯曼帝國。
由於這場戰爭的主戰場就是位於愛琴海北部的東色雷斯地區,因此,歐洲的新聞界聳人聽聞的將其稱之為“歐洲大戰”也是有一定道理的,雖然東色雷斯地區一向被視為歐洲的蠻荒之地,但是這裡確實屬於歐洲,東南歐地區。
巴爾幹戰爭爆發的直接導火索是阿爾巴尼亞大起義,作為奧斯曼帝國征服下的地區,早在1911年,阿爾巴尼亞就爆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反“奧斯曼化”起義,起義軍不僅取得了輝煌的軍事勝利,而且還明目張膽的向奧斯曼帝國素丹提出了割讓科索沃和比托拉的要求,這個要求不僅使奧斯曼帝國統治者驚慌失措,而且也引起了“巴爾幹同盟”的警惕,因為阿爾巴尼亞起義軍的要求似乎暴露了他們想建立一個“大阿爾巴尼亞”的企圖,這顯然是不符合巴爾幹同盟的利益的,巴爾幹同盟組建的意義就在於瓜分馬其頓地區,而阿爾巴尼亞在地理概念上就是大馬其頓的一部分。
為了阻止一個“大阿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