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對方始終是一副淡然,根本就摸不著他的心思。
“此次到漢,鈍初是倉促決定,所以事先未拍發電報。不過此事確實關係重大,總司令還是應慎重考慮才是。”
一旁的譚人鳳也在幫腔,不過卻不似宋教仁那般慢條斯理,話裡帶著幾分急噪。
趙北沉默片刻,緩緩說道:“宋先生的來意我明白了。不過作為軍人,我一向認為軍人不宜干涉政黨事務,不然的話,我也不會頒佈《和衷共濟令》了。而且,作為光復會員,我怎麼能去支援同盟會的領導人呢?”
宋教仁與譚人鳳聽了這話,眉頭都是一皺。
共和軍的《和衷共濟令》他們是知道的,雖然他們並不贊同這種做法,但是確實也無能為力,只能看著同盟會在共和軍裡的影響日漸衰退,雖然一些高階軍官仍掛著同盟會的牌子,但實際上已有意無意的疏遠了與同盟會總部的關係,有些人甚至還在報紙上刊登告示,宣佈退出同盟會,其中不乏同盟會的高階幹部。
雖然趙北的說法是冠冕堂皇,但同盟會的高層堅持認為這種做法就是在削弱同盟會勢力,只是鞭長莫及,只能聽之任之。
但是趙北離得了同盟會,同盟會卻離不了趙北,現在同盟會為了合併之事與光復會爭執得很激烈,雙方都想由自己人出任黨魁,誰也不肯退讓,如果拖到國會成立,那這合併之事就算是無疾而終了,袁世凱拖得,同盟會和光復會卻拖不得。
第257章 黨魁之爭(下)
由於袁世凱與南方革命黨之間的分歧和矛盾越來越棘手,南方革命黨不得不加快聯合步伐,試圖以國會控制住袁世凱,所以同盟會與光復會必須儘快推舉出這個聯合政黨的黨魁,但由於他們之間也是分歧重重,因此只能依靠地方實力派人物的支援。
現在南方各省的革命勢力中,就以共和軍勢力最強,只要共和軍明確表態支援某一方,那麼另一方自然會知難而退。
正因如此,宋教仁才決定親自走一趟武漢,勸說總司令拍發通電,支援同盟會。當然,此次到漢他是做了兩手準備的,如果趙北不肯支援同盟會,宋教仁也有備用方案。
“總司令說得不錯,身為光復會的幹部,理應支援光復會的領袖,但是現在既然同盟會與光復會已有意合併組成一個聯合政黨,那麼無論同盟會還是光復會,都將很快解散,今後,總司令與宋某就是同黨的同志了,因此,你不是在以光復會員的身份推舉黨魁,而是在以這個聯合政黨的黨員身份推舉黨魁。”
雖然宋教仁的話很有道理,但是趙北卻對這個黨魁人選的推舉不以為然,他堅持認為這個時代不是政黨政治的時代,何況,前段日子李燮和、熊成基趕到武漢,不僅是來與他商議應對袁世凱裁軍之事的,他們同樣也肩負著說客的使命,只不過他們希望總司令支援的卻是光復會。
“國會的議員選舉非常重要,現在共和政府打算裁軍,可是厚此薄彼,只裁南方軍隊,不裁北方軍隊,這就是總統權力過於膨脹的結果啊,只有國會才能制約總統權力,也只有國會才能公平的對待南北軍隊。所以,對於同盟會和光復會合併之事,我是全力支援的,至於這個改組之後的聯合政黨的黨魁,似乎由普通黨員進行推舉為好,我作為地方軍政大員,似乎不宜直接出面吧。”
見趙北遲遲不能明確表態,宋教仁也只能在心裡嘆息。
同盟會打的就是這個推舉黨魁的主意,黨員一人一票,誰得票多誰就出任黨魁,但問題在於,光復會不同意這個辦法,因為這個辦法對於光復會不公平,相比同盟會,光復會無論是在影響力還是在會員人數上都落在下風,所以這個推舉的辦法只能便宜了同盟會。
光復會提出的辦法是組建一個選舉委員會,這個委員會的委員均為參加這個聯合大黨的小黨派成員,同盟會和光復會都不參加,由這個委員會選舉黨魁。
但是同盟會不同意這個辦法,因為那些小黨派多是由地方立憲派組建而成,他們對於同盟會的那個“平均地權”的綱領心存疑慮,雖然合併之後的這個聯合大黨肯定會修改這個綱領,但是成見仍在,所以如果用這個選舉辦法的話,主張不變更土地權利的光復會肯定佔優。
如此一來,無論是同盟會還是光復會,都不同意對方提出的推選方案,但是這個聯合政黨必須組成,所以這個黨魁人選必須儘快確定下來。
既然這個推舉的辦法行不通,那麼只能再借助於實力派的力量了,於是同盟會和光復會各自拉上一幫地方實力派支援自己一方,同盟會先拉攏了共進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