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南地區跟你打,我要的就是中原決戰!”
趙北在心裡感慨,其實他確實不想現在就與袁世凱決裂,但是袁世凱已經亮出了大刀,那麼他也就不能退讓,畢竟,現在是收攏人望、贏得人望的時候,如果能夠戰勝北洋軍,那麼,他的這個聯合陣線總司令的位置就算是完全坐穩了。
至於在河南擊敗北洋軍後下一步如何走,趙北現在還沒想好,因為他需要考慮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而有些事情也不是能夠與他人協商的。
趙北選擇的戰場就是河南,如果袁世凱不打算現在就跟總司令翻臉,那麼這“南國破曉”確實是一場軍事演習,如果袁世凱真的打算現在就跟總司令攤牌,那麼,這河南的中州大地就是總司令揚名立威的地方。
這一仗不是如何贏的問題,而是必須贏的問題,為了擊敗北洋軍,趙北幾乎是豁出去了,他押上了幾乎是所有的本錢。
贏了,他就能在短時間內入主中樞、統一中國;輸了,他將一敗塗地,亡命天涯。
這一仗,趙北必須贏!
第305章 武勝關(上)
武勝關位於河南與湖北兩省交界處,因為地勢較為險要,成為連線鄂豫兩省的交通孔道,京漢鐵路就從關下透過,控制了武勝關,就控制了京漢鐵路南北交通。
“戊申革命”中,共和軍光復武漢之後,清廷釋出詔書,宣佈組建“討賊軍”,一東一北夾擊武漢,面對嚴峻的軍事形勢,共和軍裡的部分參謀建議趙北派兵一部北上武勝關,佔領關口,控制交通,就在武勝關建立阻擊陣地,阻擋北路清軍。
但是從武漢到武勝關之間是幾百裡的鐵路線,如果派兵進攻武勝關的話,後勤保障線將拉得過長,很容易使前線部隊陷入後勤不濟的困境,而且當時的武勝關還控制在清軍手裡,要想佔領必須先來一場攻堅戰,所以最後趙北否決了進軍武勝關的提議,而是決定固守武漢,等待北方局勢變化。
事實證明,穿越者的戰略眼光是正確的,清軍因為袁世凱的反戈一擊不戰自潰,武漢有驚無險,部下對於總司令的“先見之明”都感到驚訝。
不過驚訝歸驚訝,等清軍威脅消失之後,共和軍的參謀人員還是堅持派兵駐守武勝關,趙北也同意了,於是從共和政府宣佈建立以來,這武勝關就一直駐紮著共和軍的一個步兵團和一個炮兵營,不僅在關口修建了堅固的防禦陣地,同時還在附近的山頭建立起炮兵陣地,居高臨下俯視關口,控制著京漢鐵路的交通,如果北方軍隊想沿著京漢線南下武漢的話,就必須先拿下武勝關。
不過單單防守武勝關是不夠的,防線太過單薄,所以,武勝關只是第二道防線,共和軍的第一道防線實際上是建立在河南信陽的,那裡駐守著一個步兵旅,如同湖南北部嶽州的第五師一樣,緊緊的盯著湖北的大門。
和湖南的共進會相比,河南的奮進會“識趣”得多,雖然奮進會將豫南視為自己的領地,但是對於駐紮在信陽一帶的這支共和軍部隊始終不敢驅趕,因為他們深知,在河南這個四戰之地,沒有共和軍的支援,奮進會無論如何也是站不住腳的,與其得罪共和軍,倒不如讓共和軍替他們駐守信陽,保衛京漢鐵路,保證湖北過來的軍火彈藥源源不斷的運到信陽,補充給奮進會部隊。
隨著陝西的光復,奮進會的地盤進一步擴大了,但是需要防守的地方也更多了,對於財政窘迫的奮進會來說,這信陽的共和軍更不能走了,而且隨著南北對立局面的加劇,奮進會甚至主動邀請共和軍增派部隊到豫南,以便他們將更多的奮進會部隊調到陝西,西征甘肅、新疆、青海,佔領更多的地盤。
不過沒等奮進會的部隊佔領甘肅全境,袁世凱的北洋軍就開始大舉南進了,隨著國會選舉的結束,南北之間的決裂幾乎已是近在眼前,奮進會急急忙忙將陝西部隊再調回河南,但是畢竟慢了一步,連線河南、陝西的捷徑潼關被北洋軍截斷,道路不通,奮進會只能透過陝南的商州將部隊調回豫南的南陽府,但是道路艱險,路途遙遠,部隊的行動相當遲緩,結果北洋軍已從鄭州出動、向豫南的許州撲去的時候,豫南的奮進會部隊兵力捉襟見肘,不得不收縮防線,固守待援,等待聯合陣線主力部隊的趕到。
其實奮進會在豫南的部隊從人數上講還是不少的,但是奮進會並無信心與北洋強軍正面對抗,當初趙北“建議”他們去河南發展的時候,他們就對此顧慮重重,現在北洋軍真的打過來了,奮進會也就慌了神了,原本對於加入“聯合陣線革命武裝力量”持謹慎立場的楊王鵬、鄧剛等人也立刻改變了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