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部分(2 / 4)

小說:1908遠東狂人 作者:蝴蝶的出走

和信賴,並商討一下南方的局勢。其實,日本財團也很希望加入國際銀行團,只不過目前國內尚未達成一致意見。”

朱爾典的這段話半真半假。其實日本之所以遲遲未能加入國際銀行團,真正的原因並非是意見不統一,而是因為日本財政緊張,幾年前的那場日俄戰爭幾乎掏幹了日本國庫,戰後也沒有獲得一個盧布的戰爭賠款,再加上又背了英國、美國一屁股外債,每年僅還債的利息就是一個大數字,此時哪裡還有閒散資金貸給袁世凱?

不過,為了鞏固英日同盟,朱爾典還是很希望把日本拉進國際銀行團的,他甚至建議日本向法國借債,然後再轉借給袁世凱,當然,這中間的利息差額恐怕得著落在中國頭上。

“歡迎,鄙人到時一定在府前恭候兩位公使大駕。”袁世凱紅光滿面的笑了起來。

現在的朝廷已是一副空皮囊,權利中心已由北京轉到天津,各國已把袁世凱看作是中國的代言人,各國公使也紛紛將天津領事館升級為駐華臨時公使館,之所以是“臨時”,是因為這裡沒有東交民巷,沒有使館區,將來袁世凱將行轅搬到北京之後,公使們還是要趕回那個大清王朝的國都的。

“袁大人不必客氣。”

朱爾典笑眯眯的客套一句,話鋒一轉,說道:“聽說昨天德國公使拜訪了袁大人,陪同公使先生一同前來的似乎還有一位美國公使館的參贊,顯然,德國和美國也很重視與袁大人的友誼。據我所知,德國公使也曾經是貴國軍機大臣張之洞的朋友,不過張中堂遇刺身亡之後,那位德國公使卻沒有親自前往弔唁,真是讓人奇怪。”

袁世凱微微一怔,揣摩著朱爾典的真正用意。

去年清廷召張之洞入京,除了命他進軍機輔政之外,還委任其為“督辦粵漢、川漢鐵路大臣”,負責籌集修路資金。粵漢鐵路溝通武漢與廣州,貫穿湖北、湖南、廣東數省,一旦完工,其巨大的商業價值和政治價值不可估量,這條鐵路的路權原本由美國公司掌握,但由於工程進度緩慢,以及美國排華浪潮的掀起,中國紳民要求收回路權的呼聲漸高,迫於輿情,1905年清廷示意張之洞以鉅款將鐵路贖回,交由商民募股自建,由於那筆贖路款是向英國財團商借,張之洞向英國漢口領事承諾,假如今後再借洋款修建粵漢路,則應首先向英國財團借款。

去年清廷釋出上諭,藉口各省自建鐵路進展緩慢,命郵傳部派員到各省巡視,這實際上是發出了一個“鐵路幹線朝廷化”的訊號,但修路需要鉅額資金,清廷沒有那麼多銀子,只能向洋人商借。上諭釋出後不久,張之洞就任鐵路督辦大臣,正式開始了與外國財團的借款談判,但不等借款成立,“戊申革命”已爆發,修建鐵路一事就此擱置,但借款談判卻在加緊進行,清廷國帑空虛,絞殺革命離不開軍費,向洋人借款也是一個籌集軍費的辦法。

張之洞奉旨先後與英國、德國財團進行了談判,由於英國談判代表漫天要價,未能與英國財團訂約,相比之下,德國人就“好說話”得多,因此,張之洞最後與德國財團達成意向,但正當雙方眉來眼去的時候,北洋軍卻造了反,各國公使紛紛表態支援袁世凱,大清國這棟破房子眼看著就要塌下來,德國人雖然刻板,但並不是傻子,此時再向清廷借款,將來肯定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所以,清廷連一個馬克都沒借到手。

在粵漢、川漢路權的爭奪中,英國、德國早就是對手,雖然明面上沒有撕破臉,但暗地裡使絆子的事情也沒少幹,革命爆發後,英國支援袁世凱發動“兵諫”,一下子就將袁世凱拉到了自己一邊,德國吃了個啞巴虧,自然不甘心。

英國、法國、俄國組建“三國銀行團”後,德國也曾表示過參加銀行團的意向,但由於巴爾幹“波斯尼亞危機”中德國強硬的支援奧匈帝國,得罪了沙皇俄國,結果俄國公使強烈反對將德國拉進銀行團,至於德國的老對手法國更是落井下石,英國則繼續做表面上的“好好先生”,誰也不得罪,結果三國銀行團拒絕接納德國財團,拒絕與德國分享這場“遠東盛宴”。

被人一腳踢出門,德國人惱羞成怒,德國商界絕不願意眼睜睜看著這個龐大的遠東市場被協約國集團獨佔,於是將同樣被三國冷落一旁的美國暴發戶也拉了進來,謀求共同對抗三國銀行團。

美國財團早就對中國鐵路垂涎三尺,而且作為新崛起的世界第一工業強國,從1906年起,在經濟規律的作用下,美國又陷入一場小規模的經濟衰退中,工廠開工不足,國內市場疲軟,金融呆滯,大量燙手的資本在急切的尋求出路,於是中國的鐵路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