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效,德國與俄國的貿易戰和關稅壁壘,德國與英國在南非布林人問題上的齟齬,三國同盟的建立,德國遠東艦隊強佔中國膠州灣,英國與德國之間的“無畏艦”建造競賽,摩洛哥危機,波斯尼亞危機……這一系列的重大國際事件,都是德國試圖摧毀“世界舊秩序”而採取的行動的直接後果,而制訂這些行動方案的就是德國皇帝威廉二世。
自從1888年登上皇帝寶座之後,這位年輕氣盛的君主就著手製訂野心勃勃的“新路線”,為了保持德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更是為了爭奪“日光下的地盤”,威廉二世不惜開罪俄國,毅然決然的結束了兩國之間多年的正常關係,並將反對這一政策的“鐵血宰相”俾斯麥一腳踢出了政治舞臺,而將那些追隨“新路線”的親信提拔上來,擔任了政府中許多重要職務,海軍大臣提爾皮茨、首相標洛、總參謀長瓦德西、外交專家霍爾斯坦因,這些人都是簇擁在皇帝身邊的“忠犬”,忠實的執行著威廉二世制訂的“新路線”。
既然有“舊秩序”的破壞者,那麼就有“舊秩序”的維護者,作為對野心勃勃的威廉二世的反擊,一向強調均勢戰略的英國也毫不猶豫的拉攏了法國、俄國,三國協約就此建立,世界從此變得更加動盪了。
經過摩洛哥危機和波斯尼亞危機這兩次較量,協約國和同盟國在互相試探對方決心的同時都認識到一個重要現實:他們都還沒有做好全面戰爭的準備。
但是沒有做好戰爭準備並不代表兩個軍事集團會放棄戰爭,相反,它們都加快了備戰的腳步,幾年前開始的世界性經濟蕭條這麼快就能夠在歐洲緩和,與雙方的軍備競賽不無關係,持續增長的軍火和裝備訂單讓歐洲的工業家非常滿意,但是同時也使歐洲的局勢更加緊張。
兩個軍事集團在瘋狂擴軍備戰的同時,也在繼續拉攏各自的同盟者,英國盯上了大西洋對岸的美國,德國也做著同樣的打算,而且由於在遠東地區沒有盟友,德國拉攏美國的願望更為迫切,因為美國也是太平洋國家,它的海軍實力也不算弱,完全可以和德國一起保衛兩國在遠東地區的既得利益,共同對抗那個同樣野心勃勃的新興小列強日本。
但是讓德國失望的是,美國國內的孤立主義情緒非常之強烈,遠遠強於德裔美國人的愛國情緒,所以,美國不願為德國在遠東地區的利益背書,雖然美國同樣不滿日本在東北亞方向的擴張,但是相比之下,美國更看重歐洲市場,它不會為了德國而開罪英國、法國,美國的商人是狡猾的,他們很清楚歐洲的力量對比。
所以,美國政府遲遲不肯上德國的賊船,美國政客依舊保持著“中立”。
美國既然暫時無法拉攏,那麼德國皇帝不得不再將目光轉向其它國家。
現在的遠東太平洋地區,有幾個獨立的國家呢?
日本算一個,但是日本是英國的盟國、協約國集團的準成員,這樣一個國家,顯然不可能上德國的賊船,沒辦法,德國皇帝只好將目光挪了過去,盯著遠東找了一轉,然後皇帝陛下痛苦的發現,遠東地區的獨立國家真是屈指可數,值得德國拉攏的幾乎只剩下了一箇中國。
中國,名義上是個主權國家,但實際上,自從1900年的“庚子國變”之後,八國聯軍就用大炮和刺刀以及傳教士將這個國家變成了“公共殖民地”,這樣一個國家,有資格上皇帝陛下的賊船麼?
有資格,而且這個資格完全可以藐視整個歐洲,這個資格就是人口:這個古老的東方國家現在擁有四億人口。
這個統計數字還是來自於那個低效的清朝官僚衙門,實際上,威廉二世認為,如果讓德國人去做統計的話,這個東方古國的人口很可能接近五億!
五億人口,這是一個怎樣的數字啊,相比之下,英國、法國、德國三國本土總人口加到一起,也不過才一億出頭,作為一個歐洲君主,威廉二世不得不感嘆這是“水稻、甘薯和馬鈴薯的奇蹟”,尤其讓皇帝陛下感到驚訝的是,偏偏這個國家的底層民眾可以忍耐最惡劣的生活條件,這一點從那些在美洲種植園幹活的華工身上就能體現出來。
吃苦耐勞的國民,遼闊的國土,豐富的資源,悠久的歷史,燦爛的古代文化……這樣一個國家竟然淪落到“公共殖民地”的處境,德國皇帝確實看不明白這是為什麼,或許是這個國家的歷史太悠久了些,積澱了太多的糟粕,新的社會力量無法衝破這層厚厚的糟粕,使得這個國家的每一次進步都以沉重的社會代價為前提。
不過德國皇帝很快就無視了中國的歷史,畢竟,如果這個國家還不能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