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為複雜,裝彈不便,因此他改為較簡單的弧形彈匣,安裝在槍的側面,設定的容彈量為三十顆子彈。
在率軍入川之前,趙北將設計草圖交給劉慶恩,並與他進行了必要的探討,開拓了思路。
本來,衝鋒槍的概念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出現的,現在還沒人想到過這種武器,因此,這種槍的設計完全是白手起家,與製造半自動手槍不同,這種槍沒有可以參考的物件。
好在劉慶恩的基礎不差,曾在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留學,學的就是兵工製造,而且由於前段時間為了製造總司令“設計”的那種半自動手槍,他特意派人向外國軍火掮客購來不同型號的歐洲半自動手槍進行研究,對於這種自動武器的結構、原理已瞭如指掌,再由趙北這個半調子軍迷指點一番,於是這衝鋒槍的設計就不是那麼困難的事情了。
不過設計出樣槍並不等於這槍就能上戰場,這畢竟是一種自動武器,對於工業基礎是個考驗。
“這槍製造起來沒什麼困難吧?”趙北問道。
“其它的還好說,就是這彈匣製造有些困難,咱們現在沒有合適的機器,這兩杆樣槍的幾個彈匣就是靠技工們拿錘子敲出來的,為了降低難度,這彈匣適當縮短,只能裝二十顆子彈。另外,子彈也是個問題,雖說手槍子彈進口容易,而且價格比步槍彈低得多,但是若大量進口,那也不是個小數目,軍政府的財政能不能吃得消也是個問題,我的意思是,既然咱們現在跟德國商會關係不錯,不如趁機從德國進口些機器,專門製造毛瑟手槍彈,如此一來,既能降低成本,也不再仰人鼻息,而且這子彈既能用在衝鋒槍上也能用在手槍上,能減輕後勤負擔。”
劉慶恩一邊說一邊指點蔣方震將那彈匣裝上。
蔣方震將衝鋒槍豎起,衝著屋頂摳了一下扳機,由於彈匣裡沒裝子彈,只能聽到“啪”的一聲槍機撞擊聲。
“就是不知道實戰效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