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殺何人?”
“國民黨的黨魁陶煥卿!”
“什麼?”
“啪!”
那句“什麼”代表的是伍廷芳的驚駭莫名,而那聲“啪”的輕響則是一名記者適時按下了照相機的快門。
陶成章遇刺身亡,那本是一件懸案,但是現在,懸案似乎可以水落石出了。
但是,這難道就是真相麼?伍廷芳一身冷汗,表情錯愕,而且這個表情也被記錄在了那張照片上。
隨著那聲快門的輕響,那張著名的歷史照片出籠了,與此同時,一樁本已塵埃落定的懸案再次呈現在世人眼前,將更多的人捲進了這個旋渦之中,在真真假假、虛虛實實、謊言與欺騙、背叛與忠誠中,一場新的政治鬥爭拉開了帷幕。
第430章 真真假假與虛虛實實(下)
政治鬥爭從來都是殘酷的、無情的,這一點,在宦海沉浮多年的伍廷芳很清楚,當年在李鴻章幕府之中效力的時候,他也為李鴻章打擊政敵或抵擋政敵攻擊出過力,雖然李鴻章早已作古,大清王朝也早已滅亡,可是隻要這個世界上還存在政府、還存在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紛爭,那麼,這政治鬥爭就會繼續進行下去,而且隨著時代的進步,政治鬥爭的手段和技巧也在發生改變,但是實質還是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爭奪。
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紛爭,越是能夠帶來更多利益的社會角落,就越是鬥爭激烈,官場作為利益的最大分配角色,這裡的鬥爭也更加激烈而殘酷。
官場如戰場,在這裡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要在官場上混,就必須做好被人出賣或出賣別人的準備,這與道德無關,只與利益有關,無論是滿清的官場,還是民國的官場,只要利益紛爭不變,那麼這裡的人也不會發生根本改變。
所以,當初國民黨的黨魁陶成章遇刺身亡之後,伍廷芳並沒有感到特別的驚訝,在他看來,陶成章之死幾乎是必然的結局,如果陶成章不死,那麼他的政敵就會去死,區別只是哪一方先動手而已。
在當時,陶成章的主要政敵是袁世凱,也是北洋軍政集團,這一點,許多人都看得清楚,伍廷芳也不例外,所以,當陶成章遇刺身亡的訊息傳出後,伍廷芳也像多數人一樣,都將主要嫌疑放在了袁世凱和北洋集團那邊,人們雖然也曾對同盟會和光復會之間的內部鬥爭有所關注,但是多數人還是認為袁世凱和北洋集團下手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而且,前段日子隨著聯合陣線在河南戰役中的大獲全勝,革命派所掌握的報紙紛紛將刺陶幕後黑手正式確定為袁世凱,眼看著陶成章遇刺一案馬上就要塵埃落定了。
可是就在這個時候,卻半路殺出個程咬金,一口咬定刺陶真兇另有其人,而那策劃刺殺行動的主謀之人竟然是一位同盟會的高階幹部。
真正的刺客不是袁世凱,而是陳其美。
這個結論就是伍廷芳從這個出首揭發之人剛才的話裡得出來的,而且這個出首之人不是別人,正是陳其美的革命同志汪兆銘,剛才田勁夫說汪某人是“汙點證人”,言下之意,恐怕汪某人也參與了當初的密謀。
“陳其美派人刺殺了陶成章。”
這句話如果從別人嘴裡說出來,確實很難讓人信服,但是如果由汪兆銘來講,那麼這意義就很不一樣了,因為他的身份特殊,他不僅與陳其美是共事多年的革命同志,更為重要的是,他還是同盟會領袖孫先生的得意門徒。
陳其美是什麼人?那也是同盟會孫先生的得力助手,心腹親信,與孫先生的關係非同一般,更是孫先生的忠實追隨者,這一點,從聯合陣線成立之後陳其美的所作所為就能看出來,作為一個聯合陣線的成員,陳其美卻整天鼓吹重建同盟會,並請孫先生回國主持黨務,這樣一個人,對於那位去國多時的孫先生而言,那就是張良、韓信的角色。
汪兆銘出首告發陳其美策劃刺殺陶成章,表面看這只是在就事論事,可是往深處想,誰又能夠保證此舉的最終目的不是指桑罵槐呢?
想明白了這一點,也就能夠理解伍廷芳現在的心情了。
現在的伍廷芳是又驚又怒,他驚的是陶成章之死竟是自己人下手,他怒的是汪兆銘竟然在孫先生即將歸國的時候選擇背叛!
沒錯,這就是背叛!即使陶成章真是被陳其美派人刺殺,汪兆銘也不能在這個時候跳出來揭發真相,因為這不僅是對同盟會的背叛,同時也是對孫先生個人的背叛,一旦陶成章遇刺案再起波瀾的話,那麼,不僅陳其美再無前途可言,就連孫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