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求來去迅速。靈雲、霞兒辭別去後,才與金姥姥羅紫煙商量石生的助手。因為關係重大,派去的人本領既要高強,應付還得十分機警,才可勝任。眾弟子中,只笑和尚前往最妙,偏又在東海面壁潛修,不在身側。正在商議之間,玉清大師一眼看見石生在和金蟬低語,以手示意,不禁點了點頭。
原來石生天真爛漫,因自己得入正教,全仗金蟬接引,彼此性情又極相投,所以分外交好,形影不離,無論練劍修課,起居行止,俱在一起。起初聽說紫雲宮天一貞水可以化解神泥,不知怎的,心中一動,本想自告奮勇前去盜取。只為金蟬自從經了幾次事變,已不似已往輕率。再加近日來了許多尊長同門,不比往日只是些同門同輩相聚。又加常受靈雲告誡,不敢再為大意。並且轉誡石生,說本門尊卑之分與規矩素嚴,言行務須格外留意。石生久閉石中,得見天日,已覺幸事。一旦住在這樣靈偉奇秀的仙府中,益發喜出望外。自己尚未正式拜師,尤怕誤犯了規矩,逐出門牆,常把金蟬的話記在心裡。是以心中雖想,不敢請求。
及至醉道人飛來,說掌教師尊飛劍傳書,指明命他前去,以為殊恩異數,不由驚喜交集。對於同伴,心中早想約了金蟬同去,只是不敢公然陳說,低聲悄告金蟬,叫他自己上前請命。
金蟬本願同去,卻被朱文看出二人低語時心意。朱文因以前聽餐霞大師說過那紫雲宮的厲害,道行稍差一點的前輩劍仙都非對手。除非像石生這樣奉了師命,料知無妨外,如髯仙、金姥姥不曾親派,最好還以不輕涉險為是,便朝金蟬搖頭示意。金蟬雖然不願,因素來敬愛朱文,不好意思違拗,欲言又止。
這三人正在各打主意,互相示意,忽聽玉清大師對髯仙、金姥姥道:〃同門師姊妹雖然盡有道行高超、法寶神奇之人,無奈此去不為鬥力。第一,去的人須能不動聲色,直入地竅;第二,須要心靈嘴巧,隨機應變。若論人選,自以金蟬師弟最為相宜。一則他三世苦修,備歷災劫,是本門中仙福最厚之人,此去即或對方不願,也不致有甚兇險。二則紫雲三友素喜幼童,見他二人這般年幼稟賦與膽智本領,先自心喜,不起惡意。為備萬一之計,仍將朱文師妹的天遁鏡帶去備用;另請金姥姥將玉瓶借給石生,盛那天一貞水。等他二人去後,再命一位同門帶了隱形符,騎了神鵰,趕往接應。無事便罷,如二人到了,不能明求,須要暗取時,紫雲三友必出地竅追來,可由後去的人相機行事。一面接水隱形先回,一面駕彌塵幡遁走,只一遁出百里之外,便無慮了。〃
髯仙答道:〃我原想到金蟬前往相宜,只愁他道力稍弱。所幸他災劫已滿,掌教師兄必然還有佈置。接應的人多固不便,少亦難勝,可由輕雲同了英瓊二人前往便了。〃計議已定,金姥姥便從法寶囊內取出一個約有姆指粗細、長有三寸的黃玉瓶,連朱文的天遁鏡,紫玲的彌塵幡,一同交與金蟬、石生二人。由石生帶了玉瓶,金蟬接過幡、鏡,向諸尊長同門告辭起身出洞,一展彌塵幡,化作一幢彩雲,擁著二人破空而去。二人走後,髯仙囑咐了輕雲幾句,命她帶了英瓊,騎雕隨後跟去。不提。
第一四一回 心存故國 浮海棄槎 禍種明珠 奸人竊位
第一四一回 心存故國 浮海棄槎 禍種明珠 奸人竊位
且說那紫雲宮三個首腦,原是孿生姊妹三人,乃元初一個遺民之女。其父名喚方良,自宋亡以後,便隱居天台山中。此時人尚年輕,只為仇人陷害,官家查拿甚緊,帶了妻室,逃到廣東沿海一帶,買了一隻打漁船,隨著許多別的漁船入海採參。他夫妻都會一些武功,身體強健,知識更比一般漁人要高出好多倍,遇事每多向他求教,漸漸眾心歸附,無形中成了眾漁人的頭腦。他見漁船眾多,漁人都是些身強力壯的小夥子,便想利用他們成一點事業,省得受那官府的惡氣。先同眾人訂了規矩,等到一切順手,全都聽他排程,才和眾人說道:
〃我們冒涉風濤,出生入死,費盡許多血汗,只為混這一口苦飯。除了各人一隻小船,誰也沒甚田產家業。拿我們近幾年所去過的所在說,海里頭有的是樂土,何苦在這裡受那些貪官汙吏的惡氣?何不大家聯成一氣,擇一個風晴日朗的天氣,各人帶了家口和動用的東西,以及米糧蔬菜的種子,渡到海中無人居住的島嶼中去男耕女織,各立基業,做一個化外之人,一不受官氣,二不繳漁稅,快快活活過那舒服日子,豈不是好?〃
一席話把眾人說動,各自聽了他的吩咐,暗中準備。日子一到,一同漂洋渡海,走了好幾十天,也未遇見風浪,安安穩穩到達他理想中的樂土。那地方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