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改善日本經濟。先後為各財團提供近三十億日元的貸款,相當於日本二年半的財政預算;並推行了整頓稅制、產業合理化和減少財政支出等措施,來振興日本經濟。然,每每有了起色,便會迎來新的打擊。
日本軍部的勢力,則隨著四次裁軍而日漸消退,直到大蕭條來臨。
歐戰以後,由於俄國崩潰、英日同盟廢除、中國崛起、中日同盟穩固,以美英為首的華盛頓條約體制等世界新格局的出現,日本在1923年對《帝國國防方針》進行了重大修改 。
新的國防方針將原來的頭號假想敵俄國降為二號,而把美國列為未來的主要敵人。
簡單說,這也是日本國策改變的結果,日本把擴張方向從陸地轉向海洋,與其爭奪太平洋的主要對手美國自然成為其主要敵人。
由於頭號敵國不再是俄國,也由於中日盟約的限制,日本不必,也不能在陸地上保持龐大的陸軍,為了改善長年陳舊的裝備,日本陸軍建設的重點從數量,轉移到質量上。
為了取得更新裝備所需的經費,為了緩解中國的壓力,也為了清洗陸軍長州藩閥勢力。二十年代,日本陸軍進行了四次裁軍,先後裁減軍隊十餘個師團,少壯派軍官取代了長州藩藩閥勢力。但由於關東大地震的影響,日本陸軍加緊裝備新式武器、改善軍隊現狀、軍備現代化的計劃終未實現。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機械化陸軍的設想。哈薩克戰爭之後,日本就派遣了一批軍官進入國防軍裝甲部隊學習。這一批來的日本戰犯很多,永田鐵山、東條英機、坂垣徵四郎、岡村寧次、土肥原賢二、山下奉文等等,都在其中。我沒有想太多,這是增加日本信賴的極好機會,一切終究會有回報。但中日第一次軍事合作,過於優待,也不好。一切按照規則辦理。學習上的,國防軍不藏著掖著,該保密的,直接告知“保密”。
中日軍事合作與中美、中德合作不一樣。後兩者的合作,基本是一種互利互惠的合作。而中日合作,則是一種日本單方面受益的合作。沒辦法,日本此時實在貧瘠,中國需要的日本沒有,而中國想要的,日本卻不會給。
日本人不是傻瓜,他們很快得出結論。同等條件下,一個裝甲師能夠在平原之上,對抗三個步兵師。也就是說,日本現役陸軍十五個師團十八萬人,在東北平原上甚至不足以對抗國防軍三個裝甲師——國防軍的編制大。在暗自慶幸中日未曾開戰的同時,這些少壯軍官也提出了日本機械化陸軍的設想。
這些軍官都是裕仁的親信,是裕仁一手提拔的。故而有渠道直通上層,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力。於是,日本進行了第四次裁軍,陸軍規模再次被裁減了兩個師團,陸軍規模再次被裁減了兩個師團,以獲得經費,實現陸軍機械化。這就使日本陸軍少於中日盟約的要求了。
但後來發生了經濟大蕭條,財政發生困難,因此這一設想也未實現。
中國在奮力追趕後,終於搭上了“二十年代”號黃金列車,日本就很不幸了,他們似乎就要搭上列車了,卻終未實現。
日本工業基礎薄弱,遠不如歐美等老牌工業國家。20年之前,日本經濟的繁榮,是建立在歐戰基礎上的。不僅歐洲各國在軍需和農產品上有大量的需求。英、法、德等國在亞洲、非洲的市場也空了出來,工業品在這裡的價格上漲了三倍以上。中國聯省的重工業尚可,輕工產品連國內市場都沒有完全佔據。日本產品在幾無對手的情況下,迅速搶佔市場。
到19年末為止,歐戰剛剛結束,英、法、德等國的經濟尚未從戰時經濟恢復,日本又得到了美國工業的大量訂單,經濟持續繁榮。但是,隨著歐美各國商品大量湧向日本及亞非市場,日本貨一敗塗地,導致了一場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
1920年至1921年,日本工業產量下降了16。3%,其中造船業83。2%,採礦業55。9%,機器製造業55。9%,生鐵16。7%。主要工業產品價格下降達55%…82%。出口下降40%,國際收支逆差達3。1億日元,外匯儲備從13億日元減少到8億日元。
事實上,由於日本缺乏國際競爭力,從1920年到1929年,日本的貿易逆差達25億日元。
其中,與中國的日貿易超過日本對外貿易的半數,帶來的年均逆差卻不過幾千萬日元。如果算上亞興公司的收益,逆差還可以減少大半。日本很清楚其中的意義,如果沒有中國市場,日本的貿易逆差再增加十億,也不是不可能。
農業也未能倖免,這一回中日貿易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