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1 / 4)

這樣一種“虛構”(如哲學家費英格①所說的)的價值取決於我們藉助於此所能獲得的成績大小。

不過我們還是接著說下去吧。

只要立足於日常的知識,我們就會發現人有一種精神組織,存在於他們的感官刺激及其對肉體需要的感知與他們的運動行為之間,併為了某個特定的目的而在這兩方之間進行調解。

我們稱這一組織為“自我”。

這裡根本沒有什麼新奇的東西。我們每一個人不必成為哲學家就可以提出這一設想,有些人甚至儘管是哲學家也能提出這一設想。

但是在我們看來,提出這一設想並不等於對精神器官進行了透徹無遺的描繪。

除了這個“自我”以外,我們還發現了另一個精神區域,比這個“自我”更為廣泛,更為有力,更為模糊,我們稱此為“本我”。

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是我們必須予以直接注視的。

①費英格(HansVaihinger,1852—1933年),德國哲學家,其哲學體系在一九一一年出版的《彷彿哲學》中得到全面闡述。該書英譯本於一九二四年問世,譯者查。凱。奧格登(C。K。Ogden)這部論著在德語國家影響頗大,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

你很可能會反對我們選用這樣簡單的代詞來描繪這兩個心理媒介或區域。並不是以朗朗上口的希臘詞來給它們命名的。

然而在精神分析中。我們不願脫離通俗的思維方式,我們所希望的是使這些概念在科學上具有實用價值,而不是讓人們拒絕它們。這樣做並無好處,我們是被迫採用這個方法的。

因為我們的理論必須被我們的患者理解,而我們的患者雖然常常是十分聰明的,但並不總是有學識的。那個非人稱代詞“它”是與平常人所使用的某些表達形式直接相聯的。

“我忽然感到,”人們說,“當時我的心裡有一種比我自己更強的東西。”

在心理學中我們只能藉助於比喻來進行描繪。這並沒有什麼值得驚奇的,在其他地方也有類似情況。

但是我們不得不時常變換這些比喻,因為沒有一個比喻能夠維持足夠長的時間。正因為如此,為了搞清自我與本我之間的關係,我們只能要求你把自我想象成本我的一種門面,就像是本我的一種外表層。

()

我們可以抓住這最後一個比喻。

我們知道,外表層的特性應歸於其緊靠著的外部媒介的限制性影響。

這樣,我們便可以假定,自我就是那種精神器官(本我)的表層,它受到外部世界(現實)的影響的限制。由此你可以看出我們在精神分析中是如何採用空間的方式來認真看待事物的。

在我們看來,自我確實是一種表面的東西,而本我卻是更深層的——當然是從外部觀察。

自我存在於現實與本我之間,而本我是真正屬於精神領域的。

“我暫且不想問這一切都是如何瞭解到的。

但是請你先告訴我,你從自我與本我的這一區分中究竟獲得了什麼?

又是什麼東西導致你作出這一區分的?“

你的問題使我看到了我應該如何講吓去。

看來,瞭解自我與本我在許多方面的區別,是一件重要而有價值的事。

自我與本我中支配精神活動過程的規律不同;自我追求幾個不同的目的,並且採用別的方法。

要說清這方面的問題需要費很大功夫。

不過,也許你會滿足於一個新的比喻和例項。

請考慮一下戰爭期間“前線”與“後方”的區別。

這樣一來,我們就不會因為前線與後方在某些方面有所區別而感到驚奇,例如有些事在後方是允許的,但是在前線卻遭到禁止。

決定性的因素當然是與敵人的距離遠近,所以在精神生活中決定性的因素是外部世界的距離遠近。有時,所謂“外部”、“陌生”和“敵對”等概念是完全一致的。現在我們來看這樣一個例子。在本我中不存在衝突;所有的矛盾和對立都互不相干地並存著,而且常常由於形成折衷而得到調和。

在類似的情況中,自我會感到一種必須解決的衝突,而解決的辦法就是為了保全一種衝動而放棄另一種衝動。

自我是一種以顯著的綜合、統一趨向為特徵的組織。本我中缺乏這一特徵;我們也許可以說它是“四分五裂的”;它的不同衝動都互不相干地各自追求自己的目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