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2 / 4)

“那麼,假如這一種‘後方’的精神區域果然存在的話,你該怎麼解釋它在精神分析問世前一直被忽視這一事實呢?”

這個問題又把我們帶回到你在前面提過的一個問題上去了。心理學由於堅持一個似乎很可能得到證實但實際上站不住腳的假說而堵住了自己進入本我領域的道路。這個假說就是:所有的精神活動者是能被我們意識到的——意識是衡量精神活動的標準,如果我們的大腦中有什麼意識不到的活動,它們便不配被稱作精神活動,因而也不是心理學所關心的內容。

“可是在我看來,這顯而易見是正確的。”

不錯,心理學家們也正是這麼認為的。然而,我們很容易證實這是一個錯誤的假說——也就是說,是一個很不實際的區分。

即便是漫不經心的自我觀察也能表明:有些念頭在進入我們的大腦之前必然有一個預備的過程,但是我們絲毫體驗不到這種思想的前奏,雖然這些前奏無疑也具有精神活動的性質。進入我們意識之中的無非是現成的產品。偶爾你也可以透過沉思(retrospect)使這些預備性的思想結構變成有意識的,彷彿是重新構造一樣。

“也許是我們的注意力被分散了,所以沒能注意到這些思想前奏。”

純粹的藉口!

你並不能以此逃避這樣一個事實:你的頭腦中經常會產生一些屬於精神性質的活動,而且往往是十分複雜的活動,可你的意識卻對它們一無所知,你自己也對它們一無所知。

莫非你還打算設想,你的“注意力”的強弱足以把一種非精神的活動轉變成一種精神活動嗎?

不過,這樣爭論下去又有什麼用呢?已經有催眠實驗無可辯駁地向任何願意瞭解事實真相的人證實了這樣一些無意識思想的存在。

“我不想收回我說過的話,但是我相信我終於理解你的意思了。

你所說的‘自我’是意識的,而你所說的‘本我’就是如今人們常常談論的所謂潛意識的。可是為什麼要故弄玄虛地提出這些新的名稱呢?“

()好看的txt電子書

這並不是故弄玄虛,而是因為其他名稱沒有用。

請你不要用文學來取代科學。

要是有人談到潛意識,我就難以分辨他究竟是從位置的角度來使用這個詞(指心理中位於意識之下的某個區域),還是從質的角度來使用這個詞的(指另一種意識,可以說是一種隱秘的意識)。

談論的這個人很可能對這兩種情況也搞不清楚。

唯一可靠的對比只能是意識與無意識。

不過,要是你認為這個對比與自我和本我之間的區分完全吻合,那就是大錯特錯了。當然,如果問題真是如此簡單,我們也就高興了,我們的理論就會暢通無阻地被人接受。

但是事實並非如此簡單。唯一正確的只是,本我中所發生的一切活動都是、並且始終是無意識的,只有自我中的活動可能成為意識的。

但並不是自我中的所有活動都是、或都始終是、或都必然是意識的;事實上自我中的相當大一部分活動都可能永遠是無意識的。

一種精神活動從無意識變成意識是一件十分複雜的事。

我抑制不住地要對你講一講我們在這方面的假想——仍然是非常武斷地。

你應該還記得,自我是本我的一種外表層。

因此,我們相信這個自我的最表層的地方有一種直接同外部世界發生聯絡的特殊媒介——一個系統,一個器官——只有透過這一特殊媒介的刺激才會產生我們稱作意識的現象。這個器官既可以從外部得到充分的刺激,亦即(在感官的幫助下)接受來自外部世界的刺激,也可以從內部得到充分的刺激亦即首先感知到本我中的種種感受,然後他能感知到自我中的各種活動過程。

“這個問題越搞越糊塗,我越來越沒法理解了。不管怎麼說、你本來邀請我是為了討論一下外行(=非醫生)應該不應該從事分析治療的問題。

既然如此,你談論這些無法使我相信已經得到證實的模糊不清的理論又有什麼用呢?“

我知道我不能使你信服。其實要讓你信服是根本不可能的,正因如此,我的目的也根本不在於此。當我們向我們的學生教授精神分析理論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一開始我們的教授給他們留下的印象是多麼淡漠。他們吸收這些理論的態度是那麼冷淡,正如他們吸收其他抽象概念一樣。

他們中少數人也許渴望信服這些理論,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