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我們絲毫看不出他們有真正信服跡象。
儘管如此,我們仍要求每一個希望對別人進行分析的人都必須首先自己接受分析。
只有在這種“自我分析”(其實這個名稱並不貼切)的過程中,他們才能真正觸及分析所要達到的目的,首先使自身——或更確切地說,自己的心靈——受到影響,繼而獲得後來為別人分析時奉為準則的信念。
現在我們能做到的僅僅是向你這個“公正的人”簡略地、因而也是相當費解地敘述這些理論,沒法用你自己的體驗來證實它們,因此,我怎麼能指望讓你信服呢?
我這樣做有一個不同的目的。現在你我之間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根本不是分析究竟有理還是無理,其假說究竟正確還是大錯特錯的問題。
我之所以在你面前展示我們的理論,只是因為這是讓你搞清這種分析究竟包含著哪些觀念的最好辦法。用這樣的方法無疑可以闡明外行分析的問題。請不要害怕。既然你已經跟我走到了這一步,最大的難關也就渡過了。
下面所要涉及到的問題對你來說都不那麼難理解了。不過請你原諒,我要停下來稍稍歇口氣。
三
“我希望你能給我講講,怎樣才能依據精神分析理論描述神經症原因。”
好,讓我試一試吧。但是要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必須從一個嶄新的角度研究我們的自我和我們的本我。
也就是說,從動力學的角度來研究,亦即著眼於在自我與本我中或在這兩者之間起作用的動力。前面我們已經較為滿意地對精神器官進行了一番描述。
“我唯一擔心的是又會聽不明白!”
我希望不會這樣。
你很快就會在這個問題中找到門徑的。
你不妨先聽一聽吧。
()免費TXT小說下載
我們假定,驅使精神器官發揮作用的動力如同主要肉體需求的表現方式一樣是在身體器官中產生的。
你一定能想起我們的詩人兼哲學家說過的話:“飢餓與愛情(是推動世界的力量)。”
①順便說一句,這是一對多麼令人生畏的力量!
我們把這些促動精神發揮作用的肉體需求稱作“內驅力”(本能)——這是一個在許多現代語言中都找不到的確切詞語。本我中充滿著這些本能,而且簡單說來,本我中的一切能量都源於這些本能。
其實自我中的動力也沒有別的來源,它們也都源自本我中的這些本能力量。
那麼,這些本能究竟需要什麼呢?
它們需要滿足——也就是說,需要構成一些能夠清除這些肉體需求的情境。
只要這種需求的張力減小,我們的意識器官就會感覺愉快,這種張力增大,就會感覺不愉快。在這
①席勒:《世界智者》。
種張力的波動中出現了一系列愉快與不愉快的情感,而整個精神器官便是依據這些情感調節其活動的。在這方面我們常常談論的是“快樂原則的支配地位”。
如果本我的本能要求得不到滿足,就會出現無可忍受的局面。
經驗很快就告訴我們,這種滿足的情境只有在外部世界的幫助下才能構成。
在這種情境產生的時候,本我中與外部世界發生聯絡的那一部分——即自我——便開始發揮作用。如果說使這個運載工具開動的所有動力都是源自本我的話,那麼自我可以說是執行掌握方向盤的任務,否則是到達不了任何目的地的。
本我中的本能總是不惜一切代價急於得到滿足,這樣它們就會一無所獲,甚至會造成較大的損失。因此,自我的任務是要防止發生這樣的惡果,在本我的要求與外部世界的對抗之間進行調解。自我是以雙向的形式發揮作用的。一方面,它在其感官或意識系統的幫助下觀察外部世界,以便抓住有利的時機安然獲得滿足;另一方面,它又影響本我,制約其“情慾”,誘使其本能延遲滿足;要是認識到有必要的話,它其實還會改變其目標,或者為了得到某種補償而放棄這些目標。
就其以這樣的方式控制本我的衝動這一點而論,自我可以說是以所謂的“現實原則”取代了快樂原則。在此之前唯一起決定作用的就是快樂原則,而現實原則雖然最終也要追求同樣的目標,卻不得不考慮現實外部世界所提出的條件。後來,自我漸漸瞭解到,除了我已經描述過的適應(adaptation)外部世界以外,還有另一種獲取滿足的方法。
它也可能透過改變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