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1 / 4)

�淖櫓�校��湍芄煌瓿燒庖蝗撾瘛! �

然而在壓抑的場合之下發生的情況則是,本能性衝動依然隸屬於本我,自我還很弱小。因此,自我透過某種方法來幫助自己。

這種方法本質上等同於正常思維(thinking)。

思維是一種試驗性活動,所用的能量較小,採用的方式像一位將軍在調動大批部隊之前,先在地圖上四處移動小型人像那樣①。這樣,自我就預先採取措施來防止對有問題的本能性衝動的滿足,它允許思維重演由以前所懼怕的危險情況所產生的種種痛苦的情感,於是快樂—痛苦原則(thepleasure-unApleasureprinciple)就自動地開始發生作用,對具有危險的本能性衝動施行壓抑。

“停一下!”

你們可能會喊道:“我們不能再繼續跟隨你了!”

你們當然是正確的。

我應該再作一些補充說明,以便上述觀點能夠被你們所接受。

首先我得承認,我已經努力把那種實際上應該既非意識也非前意識的過程——它發生於處在不可設想的最底層的各部分能量之間——翻譯成了關於我們正常思維的語言。

但這並不是什麼嚴重的缺點,因為不可能以任何其他方式來研究這個過程。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清楚地區分:當壓抑存在時,自我發生了什麼,本我的情況又怎樣。

我們剛才說過,自我所做的事情是利用試驗性的精神專注,並透過焦慮的訊號發動快樂—痛苦原則的自動作用。

然後,自我可能

①在上次講演(見第76頁)中,弗洛伊德就提到了這種延緩的(post-ponAing)思想活動,把它作為自我的一種主要功能。作為試驗的、小規模活動的思維這一概念,是弗洛伊德理論中最早和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與他關於基本的和第二位的精神過程的區分(見第74頁及腳註3)密切相關。這一概念最初出現在1895年《規劃》(project)的第一部分第十六、十七和十八節中。後又在同一著作的第三部分(1950a)第三節中再次被論述,當時使用的顯然是神經病學的術語。但是,在《釋夢》(190a)第七章(E)中,它又作為純心理學的術語重現。此外,人們還可以在《論笑話》一書的第七章中,在《精神活動的兩個原則》一文的第192頁,在《無意識》一文的第五節,在《自我與本我》的第五章以及《虛無》一文中一再見到這個概念。它最後一次的出現則是在弗洛伊德的最後一部主要著作,即《精神分析綱要》(1940〔1938〕)第八章中(諾頓,1949)。——英譯註。

產生若干不同的反應,或這些反應在各種不同比例中的結合:或者是焦慮充分地產生,而自我則完全撇開那種令人懼怕的興奮;或者是自我用一種反精神專注(anticathexis)來與這種興奮相抗衡,以取代試驗性的精神專注。

這種反精神專注與受壓抑的衝動的能量相結合從而構成症狀;或者這種反精神專注被吸收入自我,變成反作用—形成(reaction—formation)①,變成對某些自我意向的加強,變成對自我的永續性的改變②。焦慮的產生可能越是侷限於一種純粹的訊號,自我消耗在各種防禦活動——它們相當於對被壓抑物〔衝動〕的心理束縛——上的能量就越多,從而這種防禦過程也就越接近於對被壓抑衝動的一種正常的重新喚起(workingover)③,雖然無疑並沒有完全實現這一點。

順帶提一下,在這裡我們可以略為詳細地闡述一個論點。

你們自己無疑已經假定,被稱作“性格(character)”的東西——對它很難下定義——應該完全歸之於自我。對於產生性格的諸因素,我們已經有了一些瞭解。

()

首先,它是超自我,是與

①反作用—形成是一種防禦機制,指一個人把使他感到焦慮的衝動隱藏起來,改裝成另一種相反的衝動,如用愛來代替恨。——中譯註。

②關於反精神專注導致改變自我的觀念,很可能在弗洛伊德相當早的幾部作品中就已經形成了,例如在第二篇《防禦的神經—精神病》一文(1896b)的結尾。之後又出現在《抑制、症狀與焦慮》(1926d)第11章中。在很晚寫的一篇學術性論文分析的有限期與無限期(AnalysisTerminableandInterminabie;1937c)中,弗洛伊德進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