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闡述了該觀念。——英譯註。
③作為處理不愉快的精神事件的正常方法的“重新喚起”這個概念,是弗洛伊德的一個老概念。例如,在布洛伊爾(Breuer)與弗洛伊德的“初步交往”時期,弗洛伊德在一次論歇斯底里的講演中說:“順便提一下,健康的精神機制在對付精神創傷的影響上,還有另外一些方法……——即透過聯想重新喚起該精神創傷。”(1893b)——英譯註。
早期的父母機構的一種結合體,超自我無疑是該結合體中的最重要的和決定性的部分。
然後,它是兒童在晚期模仿其雙親以及其他對兒童發生影響的人物的自居作用(identifications),以及作為已被放棄的物件—關係(objectreAlations)〔參見第64頁〕的積澱所構成的種種類似的自居作用。關於性格的構成原因,我們現在可以再補充一些內容,它們就是自我決不會缺少的各種反作用—形成,是自我在否定不受歡迎的本能衝動時,於首先實行壓抑然後採用較為正常的方法的過程中習得的①。
現在我們轉回來討論本我。要想推測在反對本能性衝動的壓抑中發生的情況是不容易的。所以我們主要關心的問題是:這種本能性衝動的能量,即本能興奮的利比多負荷發生了什麼情況?
也就是說,這種利比多負荷是怎樣被利用的?
你們可能會回想起,我早先作過的一個假定是:被壓抑轉變為焦慮的恰恰是這種利比多負荷②。但我們現在不再認為可以這樣說了。確切地講,慎重的回答應是:本我所發生的情況大概並不總是相同的。我們應該知道,就受壓抑的衝動而言,發生在自我中的情況與發生在本我中的情況或許存在一種本質上的一致。這是因為,我們根據焦慮訊號,在行動中建立起了快樂—痛苦原則。
而由於我們已經斷定這個原則在壓抑中起作用,我們就應該改變我們的預期。這個原則完全不受限制地控制
①本段的前一部分起源於《自我與本我》第三章開頭的一個論述。後一部分則以《抑制、症狀與焦慮》第十一章(A)為基礎。——英譯註。
②參見弗洛伊德“壓抑”的一篇心理玄學的(themetapsychological)論文,以及《引論》第二十五講。——英譯註。
著本我中所發生的情況。
我們可以相信,這個原則使這裡談到的本能衝動發生了相當深刻的變化。
我們將會發現,壓抑能產生各種非常不同的、影響或深或淺的後果。在某些場合中,受壓抑的本能衝動可能保持著它的利比多精神專注,並繼續存留於依然如故的本我中,儘管它時常受到來自自我的壓力。
而在另一些場合中,發生的情況卻似乎是:本能衝動被完全破壞了,而且其利比多被永久性地轉移到了其他途徑。
我曾經表示過,這就是在正常條件下處理俄底浦斯情結時所發生的情況。
所以,在這些恰當的場合,俄底浦斯情結在本我中就不只是被壓抑了,而且是被破壞了①。此外,臨床經驗已進一步表明,在許多場合,利比多組織回覆(regres-sion)到某一早期階段。
當然,這種回覆可能僅僅發生在本我中,而且只要它產生了,它就要受到已由焦慮訊號帶入的同一衝突的影響。在這一方面,強迫觀念性神經病(theobsesionalneurosis)提供了最引人注目的例項。
在這種疾病中,利比多回復與壓抑一起發生作用。
我擔心你們會覺得這種說明很難把握,會猜測我並沒有詳盡闡述這個問題。我很抱歉把你們的情緒破壞了。但是我可以保證,我的唯一目的就是使你們瞭解我們的這些發現所具有的性質,以及獲得這些發現時所遇到的困難。
我們愈是深入研究心靈過程,就愈是認識別它們的豐富性和複雜性。
有一些簡單的原則,一開始似乎符合我們的需要,後來卻證明是不恰當的。我們樂意改變並完善這些原則。在關於夢的理論的
①參見《俄底浦斯情結的消亡》一文(1942d)——英譯註。
講演(即本書第一講)中,我向你們介紹的那個領域十五年來幾乎沒有任何新發現。然而在這裡,在與焦慮打交道的場合,你們卻看到每件事都在流動和變化著。新的發現尚未得到徹底研究,這種情況或許也增加了闡明這些新發現的難度。
但我們要有耐心!我們不久即能結束焦慮這個題目了。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