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1 / 4)

——因為各種天體與一個人類生物熱愛或是殺死他的同胞的問題能有什麼關係呢?——它卻觸及到了重要的心理學

①在本節初版中,該話是這樣說的:“在一個著名的斷言中,哲學家康德指出星空的存在與我們的道德法則的存在,是上帝之偉大的最有力的證明。”而在《全集》(1934)中,這段話已變成了上面所譯的那種形式。顯然,對康德同一段話的較早的引證,早在以前就有所遺漏了。——英譯註。

()免費電子書下載

的事實。正是給予兒童以生命並保護他免遭傷害的同樣的父親(或父母機構),也教育兒童應當或不應當做什麼,告誡兒童應該使自己習慣於限制自己的某些本能願望,並使他知道,如果他想成為家庭圈子裡和以後更大的社交圈子裡的一個可以被接受並被歡迎的成員的話,他就應當熟悉那些他的父母和兄姊希望他了解的與他有關的東西。

透過愛的獎懲方法,兒童受到了教育,認識了他的社會職責。人們告訴他,他的生活中的安全依賴於愛他的雙親(以後則是愛他的其他人),並取決於他們能相信他對他們的愛。所有這些關係後來都原封不動地被人們採納入他們的宗教中。他們的父母對他們規定的禁令和提出的要求,則作為道德良心存留於他們身上。

藉助於這種同樣的獎懲辦法,上帝統治著人的世界。

分配給個人的保護和幸福的數量,視個人服從這些道德要求的情形而定;他對上帝的愛和他被上帝所愛的意識,是他的生活安全的基礎。

他用這些愛武裝自己,以防備外部世界和他的人類環境中的各種危險。

最後,在祈禱中,他確信可以直接影響神的意志,從而得到神的全能的幫助。

B我確信,你們在聽我講演的過程中,已產生了若干問題,並大概很樂意聽到關於它們的解答。此時此地我尚不能著手這項工作。

不過我相信,這些詳細的質疑沒有一個能推翻我們關於宗教宇宙觀取決於我們的童年狀況的論點。

然而,更加令人驚奇的是,儘管這種宇宙觀產生得很早,它還是有自己的先驅。毫無疑問,有過一個既無宗教也無神的時期,它被稱為泛靈論(animism)①時期。

那時世界上充斥著類似於人的心靈存在物,我們稱它們為精靈。

外部世界中所有物體都是它們的寓所,或者就等同於精靈。然而,當時並不存在某種比精靈更優越的力量:它創造了精靈,並隨後統治著精靈,人類也可以向它請求保護和幫助。泛靈論所謂的精靈對人類多半持敵對態度,不過人類在當時似乎比後來更為自信。

他們一定常常處在一種對這些邪惡精靈的極度恐懼狀態中;但他們採用某些行為以保護自己,防備精靈。

他們認為那些行為具有驅趕精靈的威力。

即便撇開這一點不談,他們也並不認為他們沒有防禦能力。如果他們想從大自然中企求什麼東西,譬如求雨,他們並不是向掌管天氣的神作祈禱,而是實行某種巫術作法,即自己做出類似於下雨的事情,他們希望這種作法能夠直接影響自然界。

在他們反對周圍環境中的各種勢力的鬥爭中,他們的首要武器就是巫術(magic)②,這是現代技術最古老的祖先。我們推測,他們之所以相信巫術,乃是因為他們高估了自己的理智作用,相信“思想萬能”。稍帶提一句,這種憑信也可以在我們的強迫觀念性神經病患者身上遇到③。我們可以猜想,當時的人類對他們的語言方面取得的成就特別自豪,這些成就大概伴隨著非常簡單的思維。

他們認為巫術的力量產生於詞彙。

①宗教的來源之一,產生於原始社會。它認為自然界一切事物都為精靈所控制。——中譯註。

②利用虛構的“超自然的力量”來實現某種願望的法術,是原始社會的信仰和後世天文、歷算、宗教的起源。——中譯註。

③這一切請參見《圖騰與禁忌》(1912—1913)第三篇論文(諾頓,1952),尤其是其中的第3節。——英譯註。

這個特徵後來被宗教繼承了過去:“上帝還說:‘讓那裡有光’,於是那裡就有光了。”

此外,人們的巫術行為這個事實表明,泛靈論時期的人根本不相信他們的願望的力量。

準確地說,他們採取一種行動是期望產生這樣一種效果,即誘使自然界模仿這一動作。他們想要雨水時,就做倒水的動作;想讓土地多產果實時,就在田裡對著土地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