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畿的確是個能臣,他把這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條,到此戰結束時,非但沒有造成物資上的虧空,反而節餘了二十多萬斛糧食。曹操專門下令對杜畿進行表彰,並提高了他的品秩(增秩中二千石)。
現在,曹操率大軍趕到了潼關城外,雙方以潼關為攻防焦點展開佈防(夾關而軍)。
潼關是著名的古關口,地處關中平原的最東端,是如今陝西、山西、河南三省的交界處。黃河自北向南流來,在此突然折向東,形成一個直角,潼關即在黃河的拐彎處。
根據《水經注》記載,潼關的得名與黃河水有關,《水經注》說黃河向南流來突然變向,河水撞擊關山,“潼浪洶洶”,所以這裡名為潼關。潼關的地勢很險峻,它南面是秦嶺,北面是黃河天塹,東面的塬地居高臨下,中間有禁溝、原望溝、滿洛川等橫斷東西的天然防線,形成了“關門扼九州,飛鳥不能逾”的險地。
但是,通常所說的“關中”“關東”“關西”指的並不是潼關,而是東距潼關約一百五十里的函谷關。函谷關位於如今河南省靈寶市北面的王垛村一帶,東距河南省三門峽市約一百五十里,西距陝西省潼關縣也是約一百五十里,它緊靠黃河,關口建在峽谷中,這道峽谷名叫函谷,因深險如函而得名,它的長度也是一百五十里左右,函谷關在它的東出口,潼關位於它的西出口。
在東漢以前所提到的都還是函谷關,歷史上開始設潼關的居然是曹操。據《通典》一書記載,建安元年(196年)曹操為預防關西兵亂,在函谷的西出口建關,也就是潼關(建安時改山路於河濱,當路設關,始有潼關)。
自那時起到現在,函谷關逐漸湮沒無聞,而潼關的戰略位置日益顯要。
現在,曹操率領人馬就駐紮於潼關以東,而他下令為預防關西兵亂所修建的潼關此時正在馬超、韓遂等關中聯軍控制中。
一場大戰眼看就要勢不可當地爆發了。
【三、河上遇險】
關中聯軍依仗潼關天險與曹操的大軍對峙,佔據了地利上的優勢。曹軍強攻很難得手,曹操手下將領們認為,應該避其鋒芒,沿黃河北上,從河東郡攻擊敵軍佔領的馮翊郡,在那裡開闢第二戰場。
但是曹丞相仍然不著急,還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就這樣,雙方對峙了一段時間。
在當前情況下相持,對曹軍無疑有諸多不利,一方面敵人可以趁機完成集結,另一方面如果相持太久,自己一方後勤保障的壓力就會增大,運糧通道一旦出了問題,糧草接濟不上的情況隨時都可能出現。
事實上每天都有各部敵軍開到,這方面的情報隨時都會呈報到曹操這邊來。聽到這樣的報告,曹操不僅不發愁,反而喜上眉梢(賊每一部到,公輒有喜色)。
這場戰役結束後,手下將領問曹操,當初為何聽到敵兵紛紛開到時反而那麼高興。曹操回答:“關中地域廣闊,如果各路敵兵依險據守,我們要征討的話沒有一兩年不能完成。現在他們自己集中起來(今皆來集),人雖多,但缺少統一指揮,我們趁機一舉殲滅,那不就容易多了,所以我感到高興(為功差易,吾是以喜)。”
眾將領恍然大悟,敢情丞相考慮的不僅是打贏眼前這一仗,他想得更長遠。曹操上面這段話記載在《三國志武帝紀》裡,應該是可信的。如果站在這個角度看這場潼關戰役,似乎可以看到戰爭表象後面更深層的意義。
表面來看,曹操派鍾繇出擊張魯,派曹仁移師河東郡增援鍾繇,意外地導致了馬超等人的反叛。但另一種可能性也十分明顯,那就是曹操當初派鍾繇出擊張魯根本就是虛晃一槍,目的是逼著關中諸將造反,從而徹底解決關中地區的歷史遺留問題。
所以,當眾將們提出在河東郡開闢第二戰場時,曹操顯得並不是太著急。將領們考慮的是此次戰役的勝負,曹操考慮的則是戰略問題。
但是從戰役勝負的角度看,開闢第二戰場無疑是化解目前被動局面的唯一方法。曹操雖然沒有大張旗鼓地進行部署,但已悄悄派出一支四千人的隊伍到達黃河上的渡口蒲阪津,率領這支隊伍的是河東郡本地人徐晃以及朱靈。
潼關的位置大體在黃河拐彎處的南岸,要機動到蒲阪津,必須先從黃河南岸渡到黃河北岸,之後沿黃河東岸向北,大約行進三四十里就到了蒲阪縣(今山西永濟)。
徐晃、朱靈所部也許本身就駐紮在河東郡,這樣他們的行動更帶有突然性。關中聯軍居然沒有在此設防,徐晃、朱靈率部順利過了黃河,在黃河西岸紮下營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