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部分(2 / 4)

小說:曹操秘史 作者:千頃寒

策應大部隊的行動。

馬超難道沒有預料到這一招嗎?也不是。據《山陽公載記》記載,馬超已經看出曹軍分兵渡河的企圖,他跟韓遂商量想分兵拒敵,在渭河北岸阻擊敵人。馬超認為只要與曹軍實現對峙,不出二十天,曹軍後勤供應必然出現困難,就會不戰而自退(宜於渭北拒之,不過二十日,河東谷盡,彼必走矣)。

這個戰略是正確的,因為對於遠征軍來說,後勤保障始終是薄弱環節,曹軍雖然不至於連二十天的軍糧都供應不上,但要對峙到幾個月甚至更長,曹軍確實會不戰而退。後來曹操聽說馬超的這個主意,吃驚不小,他不由得感慨道:“馬超這小子如果不死,我將死無葬身之地呀(馬兒不死,吾無葬地也)!”

可是,韓遂不同意馬超的意見,他認為應該速戰速決,放手讓曹軍渡河,等到曹軍渡到一半時,再發起反擊,讓敵人首尾不能相顧(可聽令渡,蹙於河中,顧不快耶)。

戰國時期軍事家吳起所著兵書《吳子》裡有一句“軍半渡可擊”,也就是待敵人渡河剛一半時是最佳攻擊時機,其道理似乎誰都能理解。但是,戰場上的事往往變化莫測,絕不能教條地看待問題,韓遂成為軍事將領後,一定惡補了不少兵書,但對於將教課書上的內容融會貫通於實踐之中,火候還很不夠。

韓遂打定主意在潼關這裡等曹軍“半渡”,結果讓徐晃、朱靈鑽了空子,當他們在黃河西岸站住了腳,曹操便突然率主力由潼關向北移動,也要北渡黃河。接到報告,馬超這一回真急了,他不再跟韓遂商量,帶著自己的人馬火速追擊過來。

這時候,曹軍大部分人馬已經渡過了黃河,馬超所部殺了過來。

馬超的嫡系是關中聯軍中最有戰鬥力的一支,《三國志許褚傳》裡說他們有一萬來人。正如前面提到過的那樣,他們擅長使長矛,不僅把長矛作為手持武器使用,必要時還可以把長矛像標槍一樣丟擲,殺傷力巨大。

這有點像古羅馬軍隊的戰法。古代羅馬軍團擅長的是長標和魚鱗陣,使用加重加大的盾牌作護衛。馬超部隊的前身是涼州軍,他們活躍於西域地區。據考證,大約在公元前五十三年前後,即我國的西漢時期,歐洲的帕提亞草原發生了一場混戰,古羅馬將軍克拉蘇遠征波斯,結果戰死沙場。他部下的第二軍以及第三軍殘部敗回羅馬,而第一軍被波斯軍隊切斷,只能在克拉蘇兒子浦克琉率領下向東方撤退。

這支羅馬軍隊最後輾轉流落到漢朝的西域地區,成為匈奴人的僱傭軍,總兵力約有六千人左右。再後來,匈奴人被漢朝軍隊打敗,這支羅馬軍隊又投降漢廷,在河西走廊上的一個叫犁軒的地方居住。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犁軒舊城遺址上出土了許多與羅馬駐軍有關的文物,從而揭開了這支神秘軍隊的面紗。

犁軒後來被荒廢了,但東漢末年距古羅馬人到犁軒定居時間還不算太長,而犁軒舊城也是馬超手下軍隊的核心活動區。所以,近年有研究者認為,馬超是一位“古羅馬化的將軍”,並不是說他有歐洲血統,而是說他的部隊深受古羅馬戰法的影響。

這種戰法的特點是速度和力量,使用的是重量級武器和重甲,在戰場上的殺傷力很大。

現在,馬超率部突然殺到。曹操正在黃河邊,坐在一個行軍用的馬紮(胡床)上看部隊過河,身邊只有張、許褚等少數將領和不太多的隊伍。

馬超的人馬速度極快,瞬間就殺到了跟前,曹操還在馬紮上坐著呢,情況十分危急。據《曹瞞傳》記載,張和許褚二人在曹操身邊,他們見情況不妙,張、許褚趕緊招呼人架上曹操就走,試圖登船(張等見事急,共引公入船)。

《三國志許褚傳》記載:“褚白太祖,賊來多,今兵渡已盡,宜去,乃扶太祖上船。”這番描述純粹是畫蛇添足,以當時的情況看,不用許褚解釋曹操也知道發生了什麼,許褚哪裡還有時間跟曹操彙報,架著曹操就跑還怕來不及呢。

曹操手下有個師長(校尉)叫丁裴,大概是負責後勤的,他照管的一些牛和馬還沒有渡河,見到情況危急,他趕緊把牛和馬趕出來以製造混亂,掩護丞相逃命。馬超手下紛紛跑去捉牛捉馬(賊亂取牛馬),曹操等人才得以登船。

在曹操的部屬裡,丁裴是個很特別的人物,不妨說幾句。

丁裴字文侯,祖籍也是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很有可能也出身於譙縣丁氏家族。曹操的母親以及第一任妻子都出自這個家族,這個家族裡先後出過丁宮、丁衝、丁儀、丁等人,但丁裴跟他們是什麼關係不得而知。

大概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